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

——我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0

科学发展: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今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个场合表示,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目前已达成共识: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回顾近半年来国际上的各项重大会议,今年11月14日闭幕的APEC会议、11月7日闭幕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0月30日闭幕的欧盟首脑会议、10月18日闭幕的主要经济体论坛、9月25日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第三次金融峰会、7月28日闭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8日闭幕的八国集团(G8)峰会等,不难发现,这些会议无一例外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事实上,中国正在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一小步。今年3月28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虽然这些交易所都只是企业行为,还只能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碳交易,但他们正在尝试涉足自愿减排碳市场。

  总体来看,中国正在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比如,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碳交易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没有碳交易定价权,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同样代表一吨CO2减排额的EUA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欧元—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光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

  展望未来,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上述薄弱环节,我国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全球扩张,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以期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技术二元结构对中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影响:我国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以扩散,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往往远远落后于大企业。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使价值分布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要发展低碳工业园,开拓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区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通过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要鼓励低碳产品贸易、低碳技术贸易,但要反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由而设置的各种“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主导国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来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对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协调贸易政策与标准,建立起新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防范绿色壁垒的贸易体系。

  从国际金融的角度来看,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
    本报记者 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