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前传

作者:陈晓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9

  波恩是一座德国西部小城。城南,有一个很大的建筑群:马里蒂姆酒店(Maritim Hotel)。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里就经常举办各种环境问题国际会议。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以来的18年里,参加气候谈判的各国代表们每年都要在这里逗留至少几周时间。对很多长期参加气候谈判的人来说,回到马里蒂姆,就像回到了家一样。

  上周,8月2日~6日,今年第三次气候谈判又在这里举行。经过激烈争吵(在气候谈判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景),与会各方更新了谈判文本,为年底的墨西哥气候大会做进一步准备。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坐在一起讨论甚至争吵?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从何而来呢?

  笔者在前一篇评论中说过,极端天气既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又催生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气候谈判的一切,都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场大旱。气候谈判的“前世”——世界气候大会正是由此而来。

  1973年,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大范围干旱,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场气候灾难触目惊心,引起了世人的警觉。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大会根据受灾国家的提议,要求世界气象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这一概念由此创立,或者说,进入公众视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并不落后于世界。早在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中国首次召开环境大会,会议资料中就已经有“气候变迁”字样。1974年,邓小平率团参加了六届联大。1977年,我国出版了《气候变化的若干问题》一书(实际上是一个资料集),标志着气候变化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在中国扎下了根。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于1979年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IPCC)诞生。在当时,这曾被认为只是一个松散的气候学术组织。今天,IPCC已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呼风唤雨”,直接影响着气候谈判的过程与结果;同时,也因“气候门”、“冰川门”等丑闻饱受质疑。此为后话。

  我们知道,整个气候谈判有两大科学前提:第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变暖;第二,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这两个前提目前已经得到科学界和政治界的广泛认同。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情况并非如此。直到那时,人们讨论的还是“气候变化”,并非“全球变暖”。这是因为,当时的学术界不仅担心气候变暖,也担心气候变冷,美国气候学界甚至认为全球变冷是主要威胁。而在气候变化的原因上,当时的学术界也更多认为是自然原因,包括太阳的作用与大气系统等,人类在其中的作用尚未被足够认识。在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被认为只有10%。

  很多科学家在此后的研究中扭转了这一认识。其中,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汉森的作用非常突出,尽管他本人也备受争议。

  汉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名大气物理学家。当时,已经登上月球的美国瞄准了另一个目标:金星。汉森因此受命研究金星的大气构成。在研究中,汉森发现,金星大气起到了“温室效应”,即金星大气中浓密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就像玻璃一样,在允许太阳光穿透“大气玻璃”为金星“加热”的同时,阻挡了金星的“散热”,使金星表面达到约400摄氏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温室”。

  汉森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金星上面:由彼及此,作为与金星最“像”的行星,地球会不会存在同样的危险?

  1975年,他在学术上第一次提出“全球变暖”概念。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次次超级热浪袭击欧美各国,“全球变暖”得到公众乃至政界的重视。1988年6月炎热的一天,汉森走进美国国会,对议员们指出“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已经形成”。从此以后,“全球变暖”变成显学。汉森也被称为“全球变暖研究之父”。

  在世界舆论(当时主要还是欧美国家的舆论)的高度关注下,1990年,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举行。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致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积聚,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将前所未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宣言还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的西方工业国家对此尤其负有责任。这些都成为后来气候谈判的基本原则。

  从那时起,各国就已经在为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约作准备。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放签字。这标志着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从学术进入政治,是气候谈判的“零公里”里程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海豚生存状况
    海豚是我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水生动物之一,灵秀可人的外表加…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