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沙尘暴威胁西部生态安全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沙尘暴威胁西部生态安全
作者:彭珂珊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6
  ○厄尔尼诺、干旱、多风、沙源、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都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防治沙尘暴要采取综合治理战略

  西部沙尘暴的成因

  中国西部属于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尘区,为全球现代沙尘的高活动区之一。在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沙尘暴的主要成灾地区和“雨土”释放源地。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宏观政策失误,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形成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扰乱了正常的状况,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并进一步影响其他地区,使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致使干燥疏松的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干旱频发:干旱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气候问题,是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各项建设的加快,干旱面积逐步扩大,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重。
  气候干燥多风:沙尘暴是沙化的产物,沙尘暴频发期均对应于干旱期,在公元1060~1270年、1640~1720年、1810~1920年三段干旱期,同期也是沙尘暴高发期。近几年来我国西部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扩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冬春季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遇冷压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沙源面广:我国是亚洲沙质荒漠广泛发育的地区,沙漠和沙地广布于荒漠、半荒漠及草原地区,总面积达17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85%,90%以上分布在西北地区,形成一条西起柴达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沙漠带。丰富的沙源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历史上西部生态环境优越,都有森林密布,但由于人们肆意毁坏,许多沙漠绿洲和天然植被受到滥垦、过牧、樵采等人为破坏,自然资源被盲目、无限开采和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短缺:我国沙化地区自产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平均每亩耕地只有618.3立方米,比全国亩均占有水平少65%,西北水资源总量为2254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8%,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山川的森林急剧减少,雪线上移,高山涵养水源下降,造成雨季洪水泛滥,冬季无水供给,河流干枯现象突出。

  沙尘暴的危害

  一旦沙尘暴天气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作用方式,使大片农田或受沙埋,或受风蚀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而颗粒无收,加剧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阿拉善百年前水草丰美,曾是大清皇家的牧场,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17万人,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承载力逐年下降,从1960~1990年的30年间,全盟牧畜总头数由200万头降至130万头,大面积草场无草可供采食,盘羊、野驴、野骆驼等珍贵野生动物纷纷消失绝迹,一批又一批农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在阿拉善盟17万人总人口中,失去家园的生态难民多达两万余人。以致1平方公里土地已不能养活1个人,进一步激化区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还破坏交通、水利、工矿等生产设施,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活贫困。我国通过沙漠化地区的铁路长度3254公里,发生沙害地段1367公里,占42%,其中严重地段1082.5公里。受沙尘暴危害的公路总长为3万公里,交通线路因沙害而阻塞、中断、停运、改点的事故时有发生。在沙尘暴地区的许多流域,因林草覆盖率降低,风蚀危害加剧,严重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陕西北部自1981年以来,因泥沙淤积废除的4型小水库29座,淤积库容总计6200万立方米。沙尘暴地区储存着全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露天煤矿和盐碱湖矿,每年因沙尘暴和沙漠化危害造成停工和机器进沙磨损损失巨大。由于沙尘暴地区多属老少边贫地区,受沙尘暴和贫困长期困扰,以及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都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影响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巩固国防的大局,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沙尘暴防治基本战略

  实施综合治理:首先是在林业建设上,在沙区实施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在草业建设上,要人工种草与封沙封丘育草相结合,迅速恢复草场植被,防止草原进一步沙化、退化和碱化。在农业措施上,必须坚持耕作制度改革,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促进耕作制度与土壤肥力的不断发展。在水利措施上,主要是保护天然植被,利用好天然降水,搞好引水拉沙,提高土壤湿度,防止沙尘暴发生。
  加强沙尘暴科研:沙尘暴天气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应加强研究沙尘暴天气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机理,揭示沙尘暴生成背景与长距离输送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条件,将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和现代数值预报方法有效结合,研究气候条件与沙漠化、沙尘暴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漠化和沙尘暴对应关系,预测未来15年和50年中国西部气候变化情景,在此基础上评估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和沙尘暴的进一步影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未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可能影响程度的评估。
  健全执法体系:《防沙治沙法》、《草原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作为防治沙尘暴频发的大法,内容比较概略,有些规定比较原则,一些条款还需制定配套的专项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上也需因地制宜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办法、细则和规章,以逐步完善法规体系。
  增加资金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国家预算内拨款基本建设投资用于防治沙尘暴的比例要适当增加,还应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群众投劳也是一种办法,也可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荒沙拍卖使用权、独资、合资等形式,吸收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国外资本和混合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极投入机制,并通过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应该合理用好现有资金,扩大治理绿化范围,彻底解决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的矛盾。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使有效的投入发挥出最佳的效益。
  提高思想认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新闻媒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沙尘暴的严重危害,以期政府把防治沙尘暴放在同经济发展的同等重要位置,使之与西部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去考虑。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土壤污染敲响生态安全警钟
    西部发展亟须打破水资源瓶颈
    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原创]治理农村污染  确保生
    我国土壤生态安全告急
    外来入侵生物威胁我国生态安
    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安全离我们有多远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