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报社记者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 草原应用经济杠杆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报社记者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 草原应用经济杠杆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杨凯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7

 

草原上的牧民取水归来

  5.草原上也该使用经济杠杆

  现在,问题进入了另外一个层面,在若尔盖地区,什么因素在导致整体生态的退化?要知道,若尔盖草原湿地是著名的“亚洲之肾”,按说可以提供一个巨大的“湿面”,足够给季风补充水分,但是,何以造成季风一路下来都是“会吸水的风”,进而变成“掠夺性”季风呢?

  科考队在川西北地区的红原县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谷”:在东经102度7分50秒,北纬32度42分56秒为中心点的若干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卫星图的显示,这里应该是一片沙漠;但是,当科考队到达这里时,却发现周围是一片草原,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阿伊拉山谷”,并证明,这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沙漠。

  这是一件蹊跷的事情,卫星图的显示结果在别的地方都没有出现问题,为何独独是这里出现了误差?科考人员对这片区域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阿伊拉山谷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区域,此处的近地空气湿度仅17%、土壤湿度仅2%,很可能就是这一湿度数据造成了卫星的“误读”。梁玉祥说,这片“奇怪”区域如此之干旱,在未来几年极有可能转化成沙漠。

  四川畜牧科学院的研究员夏先玖说的话更让人吃惊。他说:“这里的草都是些草根。不仅是草根,还是些长了八九年时间的老草根,这里的草进入‘老龄化’了,迟早都是要坏事的。”

  造成草地老龄化的原因是过牧。由于牧民根本不会去考虑草的问题,所以,牛羊基本上年复一年地在这里吃草,而每年刚刚长出来的新草和草籽往往来不及成长就成了牛羊的口粮,长此以往,这里草地上剩下的便只有老草根了,看似草地,其实已经失去了草地的未来前景。这就是阿伊拉山谷奇怪的“秘密”。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事实是:草原上的人口和牛羊还在增加。若尔盖县嫩哇乡下村的村主任曲甲对记者说:“20年来,我们这里人口增长了一倍,牛羊增长了4倍。”这几年时间里,他们村除了人畜增长,同时还出现了3000亩沙地。

  这些事实联系在一起,不得不提醒人们,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的生态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历史上排干沼泽的努力,比如今天普遍存在的过牧现象,如此等等。

  奇怪的山谷虽然可能“骗”过了卫星,却实在无法欺骗牧民们将来的生计,也无法欺骗后来者们将真实面对的自然环境。

  不过,让当地官员们更加头大的问题还不是人口、牛羊增长导致过牧,过牧又导致草场退化这几者之间的恶性循环,而是牧民们养了这么多的牲口却没有转化为相应水平上生活条件的改善,后者才真的让人感到无奈。

  一路上,夏先玖讲的一个故事一直让我们很触动。一家藏民,养了1000头牦牛,可是依然过得很穷,他就感到奇怪,牦牛一头就可以卖到1000元到2000元,这户人家随便卖几头,日子就会过得非常好,他们怎么会穷呢?一问才知道,这些藏民都有一些观念,养的牛羊多才是财富,牛羊越多才说明自己越富有,这体现在政府的调查统计表格中,就是存栏数量,他们一直在用这个标准进行放牧、经营和管理,而出栏率是多少,则少有人去关心。

  搞了一辈子草原生态和草原经济的老夏很无奈。他和梁玉祥两人凑在一起给牧民们算经济账:一头牦牛入冬之前秋草季节要是能长60斤肉的话,过了一个冬天之后,再好的牦牛也得往回缩水40斤,这还不算中间这段时间里,这群往回缩水的牦牛要消耗多少草料。换句话说,明明养12个月就可以出栏的牦牛,牧民们往往拖到了18个月还养在草场里,拖来拖去,牦牛长成了“老头牛”,经济效益拖没了,草场还得拖出问题。

  老夏统计了50年来若尔盖高原牧区的草畜关系:以理论上的载畜量182.03万个羊单位来说,1955年的实际载畜量是75.48万头羊单位,1985年达到了226.10万头,而2000年达到了惊人的344.06万头,超载率是89%。牲畜发展大大超过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些年来,各种政策变化不小,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些地方的牲畜就承包到户了,可是草场却没承包,导致了一阵“白吃风”,等到90年代末醒过梦来,这种大面积的短期经营行为已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另一方面,有些该变的标准却又没有变,比如应该以什么作为衡量牧区发展的指标?以牲畜头数作为唯一指标的政策多少年都没变,老夏觉得,科学发展,在指标问题上首先就得体现出来,“牧民的牲畜数量早就翻了几番了,可是卖了多少?实际收入呢?我们应该关心这些数据。”

  老梁也感叹,草原上应该用合理的经济杠杆来调节,让“小牦牛”在市场机制中淘汰“老头牛”。

  并非结论

  当我们把寻找沙尘暴源头的最后目光投向若尔盖草原湿地的时候,这种问题意识本身已经显示出:人们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上,已经在构建出一种视野,并在寻求一种解决。

  寻找沙尘暴之源的活动行将结束的时候,我望着北京街头的绿树成荫,心想:“源头”,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必须被理解为社会生产方式是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因果律。当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产生抵牾的时候,我们寻找“源头”的努力,也许更应该着眼于反躬自问我们自己所做的种种不合时宜。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美科学家乘飞机跟踪污染物 目
    科学家称亚洲中部沙尘暴可能
    沙尘暴:从“人定胜天”到“
    专家公布最新成果 北京尘暴"
    专家提出防治沙尘暴四大对策
    草原生态恢复新思路:畜南下
    草原生态在恶化怎么办?
    世界十大草原之"最"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专家会诊:今年沙尘暴为何如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