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 ![]() ![]() |
|
|||||
| |||||
草原生态在恶化怎么办? | |||||
作者:范建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0 | |||||
(一) 这是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 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北方草原平均超载36.1%,严重超载过牧,北方牧区草原平均产草量较20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到2/3; 草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公顷。每年有成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 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我国主要沙尘源,今春出现的首次大范围沙尘暴,刮起的沙尘量高达1000万吨,受影响面积达190万平方公里; 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草原火灾百起,其中重特大火灾30起左右,还有每年大面积的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6亿亩。 这对于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60亿亩,草原总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的草原大国中国来说,值得思考。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谈到这组数字时,以一种紧迫的心情对记者说: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 (二) 然而,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杜部长说,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以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新《草原法》颁布为标志,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草原法制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3年来,国家先后启动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投入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各项资金40多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投入资金的总和。国家还先后启动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草种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人工草地1049万亩,围栏1200多万亩,草种基地66.8万亩。项目区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恢复,草原生产力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杜部长说,2002年,全国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8000万亩。各地政府积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广大农牧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杜部长还介绍了牧区的发展草原的几种模式,有“种植一点、改良一块、合理保护一大片”的建设模式;有“禁牧、种草、舍饲圈养”模式,还有半农半牧区的“进、退、还”模式,“进”就是通过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用较少的耕地解决口粮问题;“退”就是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坡耕地、贫瘠地退出农田种植;“还”是指将退下来的耕地用于还林还草还牧。农区还有“草田轮作”和“三元”种植业结构模式等。这为大规模保护和建设草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 杜部长将草原工作的基本举措概括为:突出一个中心环节,重点推进两大还草工程,认真落实三项主要制度,切实采取四项关键措施。 一个中心环节,是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依法保护草原、依法治理草原、依法振兴草原的能力和水平,并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杜部长说,农业部已正式组建草原监理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草原退化趋势。 两大还草工程是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杜部长介绍,国务院已经决定,抓住目前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今年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尽快恢复草原植被。 三项主要制度,一是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对划定的基本草原,要不断增强生态功能,提高生产能力。对擅自征用、占用或改变基本草原用途的行为,要坚决查处。二是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草原载畜量和牲畜饲养量的核定工作。提高饲草供给能力,缓解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建立和规范核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草畜平衡管理。三是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合理划定禁牧、休牧区,明确规定休牧期。认真落实各项补助政策,确保农牧民生产生活不因禁牧、休牧受到影响。四项关键措施,一要全面推行草原家庭承包制。建立和健全流转机制,确保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草原建设投入机制。当前要突出抓好草原围栏、牧区水利、牲畜棚圈、饲草料加工、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三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竞争能力。四要落实草原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合力,共同搞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草原生态恢复新思路:畜南下 “沼气主任”的生态梦 “生态游”贵在自然 莫让生态 张朝起:生态康庄的带头 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 走进"生态辽宁"的未来水世 气温变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 世界十大草原之"最" 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 [原创]延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成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