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湿地 >> 文章正文 | ![]() ![]() |
|
|||||
| |||||
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7 | |||||
3.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中国湿地供水能力受到重大影响。 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西北地区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重要的内流河,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近年来,黄河水量干枯的趋势加剧,1997年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天数达2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2%,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国西部地区的湖泊也因上游地区超负荷的截水灌溉,而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湖,50年代面积为550平方公里,到了60年代,由于无节制的农业垦荒和截水灌溉,注入该湖的河道从此断流,目前该湖区已变成干涸的盐地和荒漠。 在水资源利用中,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却相当低,只有2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利用率水平;此外,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还导致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我国的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在工业生产中,中国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循环用水率很低,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既降低了水的利用率,又污染了湿地。 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建国以来,仅长江流域就修建了近4.6万座水坝、7千多座涵闸,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造成中下游大部分湖泊与江河隔断,长江的鱼、蟹、鳗苗种不能进入湖泊,湖区的鱼卵不能溯江产卵繁殖,使水产资源大大下降,其潜在的危害尚无法估量。 4.湿地污染加剧 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质严重污染的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据中科院抽样调查分析,80-90年代的10年间,已有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水质为V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每年接纳工业废水1.4亿吨以上。 中国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部分湖泊汞污染也很严重。已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危害,其中有约10%的湖泊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1998年的环境公报显示,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中国江河的水质污染严重。据1998年在我国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等七大水系和太湖、巢湖、滇池水质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失去了饮用水功能,每年有120多亿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长江水系的江湖中,仅鄱阳湖每年就要承受各种污水约14.4亿吨。 近年来,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总体呈继续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量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其中,尤以无机氮和无机磷营养盐污染最为严重,超标面很广。从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一直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近岸海域赤潮现象频繁发生,1998年我国海域监测到赤潮发生22起,其中南海10起、东海5起、黄海7起,对近海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经济损失惨重。局部海域油类污染也较为严重,不仅破坏了海滨景观,也直接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稻田等人工湿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已成为湿地的面污染源,进而影响了内陆和沿海的水体质量。据对全国2258个县76-80年的统计,平均每公顷耕地每年使用 中国酸雨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率在90% 以上。由酸雨造成的天然水体酸化现象,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5.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一些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影响了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功能衰退。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与这些地区湿地水文发生的变化、湖泊拦蓄洪水功能下降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量瘀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亿吨之多。长江近50年的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在七大江河的输沙量中,长江流域仅次于黄河流域,列第二位。海河也是多泥沙的河流,多年来平均输沙量多达1.6亿吨。 湖南洞庭湖,1951-1987年间,瘀积在湖内的总沙量高达35.23亿立方米,每年入湖沙量约1. 水库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的状况也已令人担忧。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在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已淤死1000多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造成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 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海岸侵蚀在中国滨海湿地区是较普遍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南部海区更为明显。海浪、潮流、飓风、植被破坏、开采矿物和砂石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在沙质海岸区,由于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许多良好的沙质海岸遭受破坏,海岸侵蚀加剧。在渤海湾沿岸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因大量采挖贝壳沙用于建筑、饲料等,使许多岸段的贝壳堤消失,也造成了海岸严重侵蚀。一些沿海湿地的破坏,使许多沿海城镇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和渗透,海水对淡水系统的影响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淡水资源供应。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臭氧层保护 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 保护城市生态,刻不容缓 我国200多种水生动物保护级别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 [原创]汽车露营与生态环境保 三峡移民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广西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第37个世界地球日来临 国土部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