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面临"肾"衰竭 湿地困境:气候变暖将恶性循环

作者:刘幸 黎旭阳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31

  濒危鸟类

  钟情南澳湿地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还可以从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看出端倪。2007年,经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实地考证,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乌屿岛为褐翅燕鸥全球最北沿的繁殖地。去年,专家们还在该保护区的赤屿岛首次发现世界濒危鸟类——岩鹭。

  2009年8月17日,当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彭波涌、蒋果丁等驶抵赤屿岛时,6只黑色岩鹭正警觉地注视着这些“不速之客”。科考队员分四批换乘小木筏成功登上赤屿岛,在一个岩石突兀的地方,赫然发现一窝岩鹭巢穴。当时巢里有两颗蛋,其中一颗上有个小洞,可看见里边即将出壳的雏鸟的喙。随后队员们又发现另外6个巢。“如此多的岩鹭巢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岛屿,还是广东历史上首次发现,这也是多年来我省首次发现岩鹭的繁殖地!”

  在同保护区的乌屿岛,2007年,被专家实地考证为全球最北沿的褐翅燕鸥繁殖地。乌屿岛是个无人居住、面积只有0.04平方公里的小岛,四周尽是悬崖峭壁、礁岩棋布。每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份,是褐翅燕鸥的繁殖季节。这时,数以万计的褐翅燕鸥在乌屿岛吹响“集结号”,营巢筑穴、求爱配偶、产卵孵雏。它们与来此的其他近五万只小型鸥鸟一起和睦相处,形成蔚为壮观的海鸟王国。

  统计显示,目前广东省湿地分布有水鸟155种,占全国湿地水鸟总数的48.3%;爬行动物60种,两栖动物43种,兽类32 种;鱼类有211种,“一旦湿地遭受破坏,这些动物将只能在动物园里生活了,而这并非危言耸听!”徐颂军说。

  气候持续变暖,广东红树林或将消失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4摄氏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去年9月24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100年,地球平均气温仍将进一步上升4.3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2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彭逸生调查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广东的湿地也随之出现了明显变化,原本只在低纬度生活的红树林将向北移动。21世纪以来,来自海南省的海桑、孟加拉国的无瓣海桑先后在广东、福建种植成功,来自南美的拉瓜木也在中国内地繁殖成功。红树林能在海水涨落6米的海边生存,而海平面上升后,不少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按照常理,红树林将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在珠海斗门的磨刀门湿地,专家们惊讶地发现,上世纪80年代,红树林仿佛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河流带着泥沙经过红树林后,泥沙都被红树林的根系截留了。红树林借积淀的淤泥向外发展,陆地面积随之逐渐扩大。磨刀门浅滩每年向大海扩展100多米,相当于广东省的海岸线每年向南移动100多米。

  彭逸生因此认为,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气候变暖对红树林也许并非坏事。但如今,磨刀门湿地早已被钢筋混凝土的堤坝封堵得严严实实,原有的造陆功能消失殆尽。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气候变暖下,广东红树林将消失。水平面上升之后,红树林本可以向后生长,但陆上钢筋混凝土让红树林“后退无门”;海平面上升之后,红树林本可凭借强大的造陆功能向海洋要生存空间,但养殖人员会对进入领地的红树林“格杀勿论”。因此,广东红树林很可能在“腹背受敌”之下而亡。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恢复之旅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红树林面积达到历史最低点,广东因此踏上了“红树林恢复之旅”。记者来到了珠海淇澳岛,只见上万亩连片的红树林长势喜人,“这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珠海淇澳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杨雄邦介绍道。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大修水利,南京大学的专家们建议将巩固堤坝的“任务”交给原产于英国的大米草,因为大米草生存能力超强,既耐淹又耐盐,同时繁殖极快。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又引进同属的互花米草,并广泛推广到广东、福建等沿海滩涂种植,珠海淇澳岛的互花米草就来源于此时。

  但互花米草逐渐展现出其“魔鬼”的一面。由于互花米草含盐分太高,牲畜不喜欢吃,其繁殖能力超强,根系 “紧密团结在一起”,不给鱼虾蟹透气的空间,使海岸养殖业受到重创, 生物多样性大受影响,容易诱发赤潮。到1998年,珠海沿岸近万亩的滩涂90%以上已被互花米草所覆盖,海岸原生的千亩红树林,仅在淇澳岛残留了32公顷。“红树林在珠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杨雄邦回忆道。

  后来,科研人员想到了“以夷制夷”的方法!1999年,海南引进的孟加拉无瓣海桑和海桑两种红树开始在淇澳岛落地生根。科研人员先开出一片空旷的滩涂,种上无瓣海桑和海桑。到了第二年,无瓣海桑和海桑就已经有2米多高,完全摆脱了互花米草的“围剿”,反过来因为无瓣海桑和海桑的树冠部较发达,枝叶密集蔽日,长于其下端的互花米草逐渐枯萎而死。如今,淇澳岛只有2公顷的互花米草被人为“救了下来”,以供科研之用。

  不过,2008年春,罕见的低温冻害天气袭击南国,无瓣海桑被大面积冻死。统计显示,此次寒害使红树林受灾面积逾3000亩,其中1200亩海桑成林受害严重,总共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以上。

  一次寒潮就可能让科研人员近十年的努力白费。眼见互花米草死灰复燃,专家们又将希望寄托在乡土红树林之上。在淇澳岛,保护区管理人员在成片的无瓣海桑和海桑之中,砍伐出一条路径,把原有的乡土红树林引种回去。在“外来和尚”赶跑“入侵者”后,又请“外来和尚”解甲归田,迎回当地的“原住民”。不过这是否能取得成功还需要让时间去见证。

    感谢广东省野生保护办对本文的支持

上一页  [1] [2] [3]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古生物研究人员称:鸟类飞行可能始…
         一个生有4个翅膀的恐龙的泡沫塑料模型揭示了它如何在树…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