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 过一辈子人生 干两辈子环保

作者:曾繁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9

  汪永晨是个把一辈子活成两辈子的人。

  刚刚过去的7月,她一直在探访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惊悸”于它污染状况的惨烈,在交通不便的路段,她租了一辆“蹦蹦”,坐在车上沿路考察,结果三轮摩托车的尾气和永定河散发出来的臭气纠缠在一块,把她熏晕了,同行的人慌不迭地把她送进医院,一通折腾才终于回过神来。

  到了8月,她急着动身前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这是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河流的源头,但近年来草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正困扰着这片土地,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也面临着挑战。而最让人担忧的是,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可能决定着这三大水系的命运。

  这些都是白天忙活的事情,到了夜里,她要给媒体写稿,写书,一本名为《我们的野性生活》的书就要交给出版社了。书中记述了走在中国环境保护战线上冲在最前沿的人们,以及与汪永晨一起为环境而战的朋友们之间的情谊。

  现在,她又多了一个任务——为网络版的“江河信息”供稿。她的最新记录是,在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写完了当天在黄河源的采访。凌晨三四点钟睡觉,对她来说成了“家常便饭”。

  她常说,自己有两重身份,既是一个记者,也是环保NGO人士。这个1954年出生的中年人,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及之后以发展为主导思维的改革开放年代。现在,她和她的朋友们正在努力让社会接受一种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像她说的,用记者的身份关注环境,更敏锐,更及时。以NGO的方式参与环保,那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同时用两个身份来做这个事情,这注定了她要把一辈子当成两辈子来过。

  江河十年行

  2007年8月3日,汪永晨和一帮朋友在商量新一年的“江河十年行”计划。在场的有这个活动的总管家萧远;有中国的水问题专家马军;还有一些多年来陪伴着“绿家园”组织成长的朋友们。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分开10月和12月两趟完成今年的“江河十年行”活动。

  去年的行程始于初冬,队伍主要由各媒体的记者组成,也有独立影视制作人。经费是由大家自理,一切从俭——这是“绿家园”组织的一贯风格——从这一年开始,汪永晨

  计划用10年的时间,每年走一遍川西、滇西北地区的主要河流,认识这些河流的自然生态、风土民情,了解这些江河水能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河流沿岸的经济状况、百姓生活。

  行程中经过的河流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一路上涛声不断,村庄连绵,而汪永晨则大喜大悲,起伏不定。喜的是,杨柳湖水库、木格措水坝等工程已经确定停建,悲的是许多河流还在日夜兼程建设水利工程,而怒江、虎跳峡等牵动众人心弦的项目仍然悬而未决。

  2006年11月20日,一行人从成都前往康定木格措,沿青衣江到了雅安地界,中午翻过二郎山,山这边阴雨绵绵,那边却见着了太阳。直到天色渐暗,才到了海拔近4000米的木格措景区。夜里,他们借宿在一户藏族人家里,顺便确定了这户人家作为追踪10年中的一户。那天,汪永晨问了同行的每一个人,小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吗?很遗憾,她听到的回答是无一例外的,小时候家乡河流的清澈不见了,空剩干涸的河床或河里的污水。她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给各媒体发稿,直到夜里3点多才忙碌停当。

  第二天,6点刚过,大家陆续起床,发觉夜里天降大雪,直到早晨还有雪片纷飞。汪永晨穿着一身红色风衣,在雪地里梳头,兴奋得大叫摄影师给她拍照,一点没有整夜赶稿的倦意。之后众人吃过自己亲手参与打出来的酥油茶、糌粑,出发前往海拔更高的木格措湖泊。

  绑着铁链的汽车在山路上爬行,一度几乎滑出路面,最后,终于在午后到达了木格措湖边。这时湖面云雾蒸腾,刚露出头的阳光打在一座木桥上,差不多就是原来设想修水坝的地方,而已经有确切的消息说,工程停建。众人被眼前美景震撼也为好消息振奋,大呼小叫起来。

  突然,听见了汪永晨的哭声。

  2003年6月,汪永晨第一次去木格措,从此开始了对木格措修水坝的关注和呼吁,其间经历了太多挫折、委屈、痛苦,虽保住木格措非她一人之功,但终究比局外人感受要深切得多。

  马军对汪永晨说:“我们努力了,也留住了,应当高兴才是!”

  汪永晨不管,搂着萧远放声大哭。15分钟之后,才逐渐平息,破涕为笑,对大家说:“对不起大家,对不起,我是高兴的!”

  这是值得记述的一幕,而这一幕也很能表露汪永晨的特质——即使在做一件艰难的事情,她也仍然以文艺气息很浓烈、感情很饱满的方式去完成。

  一路上,汪永晨既是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别人,又是以NGO专家的身份接受其他媒体采访,在两重身份之间来回转换,忙得晕头转向。但每到一处,她必定记得要到邮局为明信片盖一个邮戳,开始时大家觉得麻烦,但慢慢地所有人都把她的个人偏好当成了公共事务,抢着帮她去盖邮戳——她就是这样,用坚定的态度去感染别人。这个态度,让同行的人都相信,这个活动必然能持续10年,而不会是一年,或者两年。

  第一年的“江河十年行”记录了大量对江河以及民众考察的素材,也向外界做了很多的报道,如若10年连缀起来,则可能为这一段中国江河被快速开发与

  利用的历史留下记载。一行人看到,有些地方的民众,对于正在规划甚至勘探的水电工程,有非常好的参与意识,而更多的沿河民众却茫然无措,不知道将来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细数来时路

  汪永晨的“绿家园”组织成立于1996年,但她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则要早得多。1988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汪永晨制作了广播节目《救救香山的红叶》和《还昆明湖一池清水》,在听众中引起了反响。1994年,她因在节目中介绍了江苏一所农村小学的师生爱护小鸟的故事而获得了中国环境新闻一等奖。

  1994年,她到美国采访,一位外国友人问她,是否认识刚刚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环保NGO的梁孔杰(音),回国后,她终于找到了,原来是“自然之友”的梁从诫先生。于是,她加入了“自然之友”,再后来,她发起了“绿家园志愿者”。她希望用一种松散的形式,让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听众都可以参与进来,而不是严格地实行会员制度。

  从此之后,她带着一批志愿者浩浩荡荡地做环保。她常对大家说:“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这其实也是一种玩!”

  就这样,她和一大群男女老少奔向大自然。他们到内蒙古的恩格贝大沙漠种树;去山东蓉城天鹅湖观鸟;在江苏盐城和黑龙江扎龙与丹顶鹤过冬度夏;在武汉和当时世界上仅存的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一块度过了它豚生的最后时光;镜头里装下了新疆南北江的风情、内蒙古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最后的原始森林及五颜六色的湿地;当年柳宗元笔下《永州八记》中的小桥流水、永定河源头的神头泉都留下了志愿者欣赏的目光和带不走的生态足迹。因为快乐,更多的人加入。连北京的一群外国专家,也都成为“绿家园”的追随者。

  作为拥有几万名志愿者参与环保行动的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只有两三个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每月一次的“记者沙龙”,每一个长假中的“生态游”和其他一些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员是相对松散和灵活的,“园长”汪永晨的“家规”是:一切随意,来去自由。

  至今,“绿家园”仍然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走进自然和分享知识是他们最为基本的理念。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环保NGO从起步到发展,参与了越来越多的环保议题,而“绿家园”始终以自己的步履在前行,始终保持着快乐而松散的氛围,既不急躁,也不放弃。

  2006年,在“绿家园”发起10周年的这一天,汪永晨带着“志愿者”来到了一所小学,在那里为“绿家园”过“生日”。老朋友、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说:“10周年,你们在小学;希望15周年的时候,你们该在中学了。”

  是的,这些年正是“绿家园”从小学走向中学的成长阶段,但从“绿家园”成立时起,它就一直没有正规地注册。1999年,汪永晨获得了“地球奖”。她将两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志愿者”教育基金,算是在环保基金会下有了一个名分。但因为没有在民政部进行注册登记,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账户和钱,所以每次做活动都靠大家临时凑钱,这多多少少给组织向前发展带来了障碍。

  2007年8月3日这一天,汪永晨决定成立一个“绿家园传媒工作室”,用商业注册的方式来运作,支撑“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江河十年行”以及“绿色记者沙龙网”等项目的开展。一个运作了

  10多年的环保组织,在活动上已经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其结果最终还是要以这样一种商业注册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合法身份。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