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孙丹平文集 >> 正文 | ![]() ![]() |
|
|||||
| |||||
可可西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孙丹平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8 | |||||
最近一段时间,可可西里招募志愿者及志愿者在可可西里活动的情况不时见诸媒体,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但如同其他声势颇大的活动一样,“招募志愿者”一开始就受到有识之士的理性审视。在那种高寒缺氧、人迹罕见的无人区,来自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内地的短期志愿者能起到多大作用,的确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据一位两次随野牦牛队进山反盗猎的记者说,每次进入可可西里,他给自己定的第一原则就是“不给野牦牛队添麻烦”,因为那是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方。 藏羚羊并不仅仅栖息在可可西里。据专家的考察,我国境内目前存活的藏羚羊约有75000只,主要的种群在西藏羌塘保护区,其余生存于可可西里和新疆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阿尔金山保护区和羌塘保护区都没有招募志愿者的计划。他们认为这与自然保护的管理宗旨不太相符,因为自然保护区内就是应该尽量减少人的活动,而青藏高原的生态过于脆弱,更应限制人为活动。 有善良的人提出,志愿者可以主要进行环保宣传。但从1998年下半年藏羚羊遭大规模猎杀的事实被披露、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01年初野牦牛队解散,短短两三年间,我国媒体对可可西里、对藏羚羊的报道,从数量到质量,以及倾注的热情,可以说都是空前的甚至也可能是绝后的。以至于可可西里、藏羚羊都家喻户晓,知名度丝毫不亚于国宝大熊猫。以至于“可可西里”一词已经成了一个炫目的光环,任何人或机构只要跟“可可西里”连在一起,都会让人产生敬慕。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必要大规模招募志愿者去无人区宣传可可西里及其环保吗?
而且众所周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具有的一个极重要的功能是科研。自然保护区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抢救式保护”的形式,保护区内集中分布着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它们具有的价值已超越了“昂贵”——它们是无价的。因此,广泛而详尽的科研是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阿尔金山保护区和羌塘保护区始终把科研放在极重要的地位。即使当邻近的可可西里被媒体集中而大量地报道、知名度急剧飙升时,他们也没有嫉妒得眼睛发绿,非要把自己的脑袋也拱进那光环里去,而是仍然踏踏实实走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科研及其他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他们的工作受到尊重,得到国际承认,不断有国外科学家与他们合作进行科学考察,并资助科研经费。
而可可西里保护区至今尚未开展过科研,尽管早就有不少热心人发出过此类呼吁。如果说前些年由于淘金和盗猎的影响,无法开展科研,那么时至今日,猎杀藏羚羊的事件已经比较稀少了,科研仍未提上议事日程,就不能不说是“整体文化素质”的问题了。 发表时间:2002年07月08日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可可西里"最可爱"的人 专访环 最后的原生态 可可西里—阿里—南疆摄影探 保障沿海生态安全,我们需要多 从保护藏羚羊说起 向往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环保 可可西里的气象人——记五道 《可可西里》,从新闻到电影 纳木错可可西里摄影作品 可可西里的痛—我活着,我的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