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从环保说起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环保说起
——试论中国的“落后”与“先进”
作者:武艺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2


    知道了这两者的道理,就是知道了囤积的方式。人类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呢?是通过劳动而逐渐增长的,知识的囤积,就是智慧发展的必然过程。任何东西,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囤积的过程,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周易》里面有个《屯》卦,屯者,聚集也。坎为水为云在上,震为雷在下,云不集则雷不生,云集而后有雷鸣。雷发则威势赫赫,震天动地。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仿效天上的云一样迅速集结,将自己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力量聚集后方能产生一定的威势。人,是要群居的、群聚的,作为一个单独的人,在这个大地上,在这个社会上,力量显然是很弱小的。作为一个部落、一个诸侯邦国、甚至一个民族,相对于大自然来说,力量也是弱小的。因此,要想在这个大地上很好地生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即使作为个人,也必须身强力壮,才能进行生产劳动,而只有知识上的屯积与丰厚,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因而,认识到这个屯积过程也就很重要了。
    时常知道囤积的方式,就称为知道幽远而深厚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类要在知识屯积的过程中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才能真正拥有智慧,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这个规律,才不会用所谓的愚昧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和人民。那么,怎么治理国家和人民呢?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呢?老子在一开篇就说过:所以圣人处理事情好象没有什么作为,实行不用语言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万物自己生长而从不说自己就是开始,生育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依赖、依靠什么,大功告成而不占据什么。这只有不占据,所以就无所谓失去。这个人类发展的幽远而深厚的规律很深,很远,是与万物共同归返的,然后才能达到顺畅的境界。而达到这个顺畅的境界后,才是人类真正幸福的一天。
    其实,这里面牵涉的就是一个问题,传统与反传统问题,从成汤反夏、文王反殷、秦王反周、刘邦反秦,以后各朝各代的建立,都有这个反传统问题。这个反传统到底反的是什么呢?反的就是私有制!然而各朝各代的君主们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便关心起自己的既得利益了,既得利益不许侵犯,切身利益就更不容侵犯。因此社会矛盾日益冲突,各阶层的冲突就愈加激烈。自夏启王天下以来,天下成了一家的私有,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并美其名曰:为了“生存”!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个人利益,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考虑、不在乎大自然运行的独特规律,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统治大自然,作威作富,只手遮天。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贫富不均的严重状况,贫富差距越拉越大,10%富人便占有了90%的资源,统治了90%的人民;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发展的滞后。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才可以和天地相配合。也就是说,要帮助万物都得到发展,人类自己才可以得到发展,如果万物都灭绝了,人类靠什么发展?就个人来说,要帮助身边的人都发展,自己也就不会贫困;如果自己身边的人都贫困了,你一个人想得到富裕和幸福?一个国家富裕了,而周边国家却贫瘠荒芜,这个国家怎么又能发达呢?因此,保持着人类的中庸之道,保持着个人的中庸之道,乃是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因此,所谓的西方文明的“先进”,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的,而所谓中国的“落后”,是以保护生存环境为目的的。从中国古代的采矿术、冶炼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科技文明史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由此来看待所谓的“先进”与“落后”,我们不得不深思“传统”与“反传统”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周文王在《易·需》卦中谈到人们的需要和需求,并着重指出在需要和需求中的“事与愿违”,就是想说明人们所愿望的并不一定象是所想象的那么好,大地需要雨水滋润,人类和万物也需要水的滋养,然而雨水的降临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来大了,来多了。它远远超过了人们所愿望的,好事变成了坏事。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需要和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天时、人事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只有顺从与适应这个规律,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我们所愿望的好事不一定就会是好事,它很有可能变成坏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需要和需求过大过多,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事。对于这个问题,五百年后的老子、孔子、曾子、子思等人都有许多论述。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就是希望人们的需要和需求不要太过分。孔子和曾子、子思的“中庸”学说更是鲜明地提出,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把保持在中间状态的需要、需求理解为一种良好的品德、品行,使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社会才能安定团结,这个国家才能富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唐锡阳 环保是为反抗绝望(
    [原创]我们的环保
    扬帆在行动 环保在进行
    大学生关注野生动物  保护热
    淄博高青赵店小学暑假布置“
    环保优先争得“步步先”
    关于设置无锡首批农村环保旅
    青藏铁路环保 人文精神的体现
    [原创]淄博:小学生在垃圾里
    [原创]消灭白色垃圾,热爱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