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十四章》)。”即不要在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名利。如果诚心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君子无论进入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是悠然自得的。而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是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律所决定的,也是自己所掌握的。比如一个人少年时期不学习,长大后不学无术,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光是怨天尤人能解决问题吗?如果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做出了成绩,社会终是会有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也就说明整个环境变化的趋势还没有形成,所以暂时还不能使用你所努力奋斗的东西。因此,自己首先要做到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求全责备于人。而所谓的“西方工业文明”、“现代科学技术”,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生活上的舒适与阔淖,违背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所以,必然要走向穷途末路。 所以,君子辨别那不断变动着的以等待变化的趋势,而小人们却冒险行为以为可以侥幸打破人生的规律。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便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恣意纵欲;殊不知,你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有人看见或听到而拉你搀你扶你帮你,这是你的幸事;如果没有人看见或听到,就不会有人来拉你搀你扶你帮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而不快乐和不幸福的生活是谁都不想过的。所以子思在《中庸》一开篇就讲这个道理,就是希望人人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使自己生活得快乐而幸福。 而周文王在《易·节》卦中便展开了对节制问题的讨论。上天有节制,才会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上天有节制,才会忽晴忽雨,忽风忽雷,而因此万物才得以生长。所以我们人类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节制、节度,我们才有可能做成功事情。商纣王“不节”,他就会穷尽,所谓的“西方工业文明”如果不节制,也就会有穷尽;而如果我们安于“节”,就会亨通。苦与甘相对,急与缓相对,迟缓的节制使变化也就要慢一些,所以我们既要安于上天的节制,也要懂得迟缓的节制方法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我们摸清楚“节”的规律,适应其急缓的变化,我们就能掌握在这天地间生存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问题上,更应该懂得“节制”,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才能更幸福、更快乐!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