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下普氏原羚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初探
作者:王珊珊 骆爽 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3. 保护对策探索
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1996年调查,除青海湖北岸尚有300头左右的几个相互隔离的种群外,其他地区可能已经绝迹。目前调查证明青海湖环湖地区成为其现存唯一栖息地,是因为这个区域有其特殊的良好环境。目前青海湖环湖地区分布的种群又分为相互隔绝的四大种群:元者种群、湖东-克图沙地种群、沙岛-尕海种群、鸟岛种群。每个小种群所处的小生境均不同,对于普氏原羚生存的适合度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根据不同小生境下对普羚活动情况的具体影响因素的不同制定适宜的保护对策对合理保护普羚种群及生存地具有极大的意义。
3.1甘子河乡
3.1.1改良草原。坚持公共草场的休牧制度,让草场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同时政府需要坚持贯彻退牧还草,在选择种植的牧草种类时可以考虑普氏原羚较为合适食用的牧草。提高普氏原羚基本食物在草原植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草原植物中有毒植物和普氏原羚不能利用植物的量,在采食区域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和改良普氏原羚的食物资源。
3.1.2降低普氏原羚分布区内的牲畜量,控制啮齿动物的数量,减少牲畜和啮齿动物对普氏原羚食物资源的消耗。虽然目前牲畜都在夏季牧场放牧,而且公共牧场处于休牧期。但是在其他三季争食情况还是非常严重,同时若结束休牧期后牲畜数量没有合理控制,那么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因此需要政府及当地人民的合力协作。牧民适当控制放牧牲畜数量,以期达到质量上的最优化,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与经济效益,全然不顾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政府需要明文规定严格公共草场休牧制度的实施,并且落实相关有效的措施防止牧民对公共牧场资源的争夺。普氏原羚分布区内,合适的草地牲畜负载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冬季的牲畜量显然已超过草原的载畜量,例如海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牲畜负载量超载34 74%(李文华等,1998);根据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研究,当年牲畜当年出栏可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应减少冬季草原载畜量。
3.2沙岛
3.2.1进一步合理规划旅游区的发展,考虑旅游区的开发前景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保持西部景点的传统,防止过多的人为干扰,以自然景观取胜。在规划持续发展中,注意景区开发的方位趋势,尽量向南深入,不可再积压普羚生存地;注意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处理,绝对不可在景区内堆积生活垃圾,更不可将生活垃圾丢弃在沙岛游区周边,直接影响到普羚的活动区。生活污水的问题尤为突出,沙岛西南便是青海湖,旅游区内还有三个淡水湖泊,要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这些自然水体,否则真正得不偿失。在实际考察中在海晏县旅游局了解到沙岛旅游区入口处已经建设污水处理站,但是通过我们实地观察,发现虽然建筑已经完成但是投入使用时间不可预知。因此防止污染是首要!
3.2.2拆除围栏,扩大普氏原羚的采食区域,提高普氏原羚的食物资源量;同时可以扩大普羚的活动范围,使其适宜生境得到适当扩大。由于沙岛旅游区普羚分布地受到围栏密度影响极大,该片区域围栏密度过大,而且南北向围栏向南直接通往沙山,向北接铁路,对生境具有明显切割。因此建议拆除围栏,即使不能完全拆除也应该降低围栏密度,牧民间及牧民与政府间需要协商,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蒋志刚,冯祚建,王祖望,陈立伟,蔡平,李永波.普氏原羚的历史分布与现状.兽类学报,1995,15(4):241~245.
2陈立伟,冯祚建,蔡平,李永波,陈洪舰,蒋志刚.普氏原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兽类学报,1997,17(3):172~183.
3李迪强,蒋志刚,王祖望.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的影响.生态学报,1999a.
4李迪强,蒋志刚,王祖望.普氏原羚食性的初步研究.动物学研究,1999b.
5刘丙万,蒋志刚.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数量化分析.兽类学报.2002.22(1):15~21
6徐宏发,张恩迪.野生动物保护原理及管理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7蒋志刚等,普氏原羚研究概述.动物学杂志.2003.38(6):129~132
8王秀磊,李迪强,吴波,杨洪晓.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生物多样性,2005,13(3):213-22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