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青海湖畔行将匿迹的仙子

作者:周公乐    文章来源:绿色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五月的青海湖是候鸟的天堂,七月的青海湖是油菜花的海洋,但是九月的青海湖少却了明媚的阳光,显得没有一点精神,夏日蔚蓝的天空此刻变得格外的灰蒙,昔日湛蓝的湖水浑黄得宛如昨夜的洗脚水。心情变得很糟,普氏原羚在悲号……
  
  在青藏高原上,有这样一种羚羊:它们的数量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目前全球仅剩300只;其分布的区域比藏羚羊更为狭窄,青海湖畔是它最后的家园。它们就是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极危级物种”的Przewalski's Gazelle——普氏原羚。

       1995年,中国科学院博士蒋志刚在发表的论文中写道:“普氏原羚还能够生存多久,尚难定论。该物种很可能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即从我们这个星球上永远消失。” 次年普氏原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羚羊专家组主席宣布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普氏原羚,世界最濒危的羚羊  

  九月的一天,我和摄影记者前往慕名已久的青海湖。在我的印象中,青海湖的美丽几乎是所有平原湖泊难以企及的,然而这次探访却让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复。这不仅仅是因为青海湖混浊的水,更因为那一群在地球上即将消失的羚羊——普氏原羚。

     1875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鄂尔多斯地区探险期间,采集到一种新物种的模式标本,并于1914年将其定名为普氏原羚,纳入现在的分类阶元。因为雄羚长着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因此有的专家称其为“中华对角羚”。

     历史上普氏原羚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从1875年发现该物种至1950年期间,中外科学家曾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从各地采集的样本看来,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氏原羚已在内蒙、宁夏、甘肃、新疆境内绝迹。现在,只有青海湖环湖地区还留有它们的美丽身影。然而即便如此,一同前往的青海湖管理局张德海局长仍然神情严肃地告诉我们:在青海湖畔想要看到它们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它们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人们的视野逃入湖区深处,甚至是一些荒漠地带了。难怪当我们的汽车沿着青海湖飞奔时,我穷极目力地“地毯式”搜索,也难觅其芳踪,直到在青海湖救助中心我们才得以看到三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在救助中心,负责护理它们的陶师傅告诉我们: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中心曾先后救过三只普氏原羚,但是有2004年救助的一只已经死去,现在看到三只中稍小的一只是2003年和2004年救助的那两只经过精心护养,然后自然交配繁养出生的。看着眼前这三只无忧无虑的普氏原羚,同行的青海湖管理局张德海局长还若有所思地说:“将来有条件了,要定那只为‘英雄母亲’。”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省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多次合作,对青海境内的普氏原羚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发现普氏原羚目前仅局限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共和、海晏、刚察、天峻四县的7个分布区区域,且呈不连续的隔离分布状态,总面积约为825平方公里,种群数量仅300余只。要知道,这对一个物种而言是极其危险的。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普氏原羚沦落成为世界最濒危的种群呢?

  天灾、畜牧和锋利的狼爪

     普氏原羚是世代依赖于草原生存繁衍的动物,草原面积的大小和草场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生存状态。这些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湖面水位下降,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减少,不仅使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普氏原羚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据资料显示,环青海湖地区现有各类退化草场69万公顷,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5.65%;湖区风沙活动加剧,沙漠化土地不断增加。据统计,1994年环湖沙化土地面积为11.7万公顷,到1999年沙化土地面积扩增到12.24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0.31万公顷,年递增率为2.7%。生态恶化致使普氏原羚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减。

     此外,青海湖环湖地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给有限的草场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一方面,超载放牧使普氏原羚丧失了大面积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环湖90%以上草质较好的草场目前已全部承包给牧户,各家都建起了纵横交错的网围栏,直接限制了普氏原羚的生存与活动。2003年8,曾有专家深入到青海湖边的克图地区进行调查。一个多小时之内,在克图草场只观察统计到53只普氏原羚,当时草场内无牧民放牧。但同年12月15日在原地点调查时,却未发现一只普氏原羚,相反近4平方公里的冬季草场上却有3000多只牲畜。日益增多的牲畜挤占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在牧民放牧季节,普氏原羚只能退入沙化草原,甚至沙丘地带。唯有庆幸的是藏民信仰佛教,不杀生,那些所剩无几可怜的普氏原羚才得以苟活。普氏原羚原本是一种机警、敏感和羞怯的野生动物,一般它们决不靠近人类或牲畜群。但是饥饿的威胁已经使它们违背本性,不顾一切地与牧民的家畜争食吃。据当地牧民介绍,普氏原羚得不到优质牧草的补充,处于一种饥不择食的状态,尤其是冬季清晨打开家门,时常能见到普氏原羚在居民区或羊圈附近,与家畜争食牧草。

     由于饥饿,普氏原羚变得孱弱,无法躲避狼和狐狸等天敌利爪的威胁,幼羚更是首当其冲。目前狼是普氏原羚生存的最主要天敌。专家考察时发现,在一个月内,有8只普氏原羚被狼捕食。再加上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普氏原羚的身体素质退化;饥饿的折磨,孱弱的普氏原羚成为狼容易猎取的对象。据调查统计,近几年狼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二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本已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面临更大的威胁。虽然有关部门想要控制狼的发展数量,但是狼同样是国家保护动物,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保护人员根本不能以保护普氏原羚的名义去捕猎狼,就算是得到特许,狼的狡猾也使得捕捉猎取的工作难度十分大。

  青海湖,普氏原羚难以固守的最后家园

     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畔,是普氏原羚最后的生存地。但即便如此,这里也并不是它们可以无忧无虑生存的“安乐窝”。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达4635平方公里,比洞庭湖大1.5倍还要多,环湖360多公里。据说过去骑马跑一圈也得十来天,即使今天的吉普车,环湖一圈也得花上一天时间。但是由于上世纪末气候暖干,湖区周围降水少,注入青海湖的河水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青海湖湖水“收支”不平衡,加上人为活动因素,青海湖水位一直下降。就算是雨水异常充沛的今年,青海湖仍没能恢复到88年的水线,而几十年来出露的湖底已渐渐扩至五六公里之宽。

     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露出的陆地自然形成盐碱地,多少年来其上很少有植被生长,没有了植被的覆盖,风一起,土地便慢慢沙化,进而形成荒漠。现在,站在连通鸬鹚岛、蛋岛等之间的路上,你稍微留意一下脚下的路,便可看出已是细沙如粉,踢上一脚,细沙便会随之画出一线,继而飘散在风中。从鸟岛远远望去,远处的沙丘一个个相连有如起伏的波浪伸向湖面,在靠近湖岛的一侧煞是好看,因为一丛丛红色的耐盐碱植被零星的分布着,整个湖岸看起来就像一张硕大的地毯。

       回想半个世纪前,青海湖盆地及与之相连的共和盆地正是普氏原羚的分布区,二者本来是连成一片的整体。但是,随着环湖地区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畜牧业、农业以及铁路、公路的不断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阻隔了普氏原羚的栖息生境,致使原本连续分布的栖息环境也受到严重阻隔,已经演变成彼此隔离的斑块生境。据调查,这种生境的破碎化导致普氏原羚被分割成7片彼此隔离的小分布区,将大种群驱散为小种群。7个种群之间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遗传多样性减少,种群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种群抗灾变能力变弱,一旦遭到毁灭性干扰,后果不堪设想,灭绝的可能性极大。

     长期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告诉我们:“四十多年前,这里(青海湖地区)雨水好、草好、放牧牲畜少,我们经常见到一百多只的‘黄羊’(普氏原羚)群。而近二十多年,这里风沙大、牲畜增多、草越来越少,这几年我常在这里放牧,总共也就见到几十只‘黄羊’。春季放牧时,我还亲眼见过被饿死的‘黄羊’。”

     我们在去往救助中心的路上,看到一路的栅栏,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被圈起来的草原是牧民和当地企业的养殖场,还有一些是退草的项目,但是由于围上了栅栏,普氏原羚也不能自由地进入良好的牧场,有些栅栏甚至扩展到了沙漠地区。用做栅栏的材料是金属丝网,网洞很小,普氏原羚无法钻进来,然而为了获取食物,普氏原羚不得不越过栅栏或从破旧的空隙挤进草原。据统计资料:1997年,就有50多只普氏原羚没能逃出草原上的栅栏,而栅栏一直在延伸。

     据张局长介绍:近年来,管理部门加大治理力度,青海湖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成恶化”的趋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草原鼠害依然严重,现有草场牧草产量逐年下降,而大量的杂草、毒草却有所增加。面对着如此紧张的局面,我们不禁要试问一下:不断缩小的青海湖,还能是普氏原羚得以挣扎着生存的最后家园吗?不断盐碱化的青海湖畔,是否还能担负起延续这群生命的神圣使命?
  
     离开救助中心时,那只尚在年幼的普氏原羚,朝着站在救助中心护栏边往外张望的父亲奔去,这时我才发现:普氏原羚奔跑时姿势与众不同,它是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向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其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十分优美。要知道,普氏原羚不仅有这样优美的跃姿,其奔跑速度在这里也是屈指可数的,它们可以每小时奔跑60公里,这足以让那些因为海拔太高而不得不中途放弃的青海湖环湖自行车赛选手们汗颜。唉,无怪乎有人这样感叹:同样面对自然的挑战,人类在动物面前竟会显得如此的孱弱。但是现实总是让我们反省:人们宁愿把惋惜和哭泣留给比赛中的失利者,却也难对求生者施予哀怜和求援。但是这一次,就请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拯救这群或远或近,若即若离地与人类相处的朋友们吧。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濒危的高原精灵普氏原羚
    撰文/蒋志刚 摄影/葛玉修 执行/雷东军   在青藏高原上,有…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