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下普氏原羚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初探

作者:王珊珊 骆爽 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作者:王珊珊 骆爽 廖彬孝 姚万鑫 周海澜

  (兰州大学绿队,兰州,邮编730107  )

  摘要:在15天的野外考察中,我们实地考察了甘子河热水沙窝(高山草甸)和沙岛(荒漠草原)这两个典型生境的特征和在这两个生境中的普氏原羚的活动情况,确定了草场质量与生态位重叠是甘子河地区普氏原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人为干扰及围栏分布为沙岛地区普氏原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对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生境      普氏原羚      影响因素      保护对策

  前言:

  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属于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偶蹄类动物,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英文名Przewalski's gazille。目前,青海湖环湖地区是普氏原羚的唯一分布区域,其种群数量非常少,据青海省林业局2003年底的调查仅存306只。鉴于普氏原羚的濒危现状,已经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动物红皮书类为极度濒危动物。同时我国已经竟普氏原羚的保护项目列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的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之一。对其保护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于普氏原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等较宏观领域,揭示了它们的种群和栖息地现状,研究了普氏原羚及中国羚羊的系统演化与科学地位,而且为实施对普氏原羚的有效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由于普氏原羚的本身特点以发展历程,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释。同时,普氏原羚栖息地近年来的剧烈变化,受到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普氏原羚的活动情况呈现不断变化的动态现象,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调查。

  在普氏原羚项目组一期的活动中,我们实地考察并分析了现存普氏原羚的生存环境,同时通过对近百年来青海湖及其它普氏原羚分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变迁进行对比,完成了对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的生境分析及濒危原因初探。

  我们在全面综合了国内外各类专家的相关研究以及项目组一期的成果,并且分析了二期的前站资料后,认为从具体生境出发,实地考察典型生境中普氏原羚的活动行为的变化情况、影响因素,尽力掌握普氏原羚目前的最新资料,可以对提出适合当地、便于落实的保护对策起指导作用,对当地的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

  正文

1. 考察地状况

  在选取生境的典型性要求下及前站资料的获得,我们确定甘子河乡和沙岛旅游区为这次野外考察的主要考察点。

  甘子河乡[Gan Zi He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7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8%。 面积902.9平方公里。辖甘子河、峨日、热水、尕海4个牧委会。地处沟谷滩地、山地,哈尔盖河流经境内汇入青海湖。以牧业为主,牧养绵牛、牦牛、马等。

  具体考察地点为甘子河乡热水村西面约5000亩的公共草场及1400亩左右的私人草场,目前公共草场处于休牧期。休牧期从2002年开始,持续5年。私人草场属于冬季牧场,因此在夏季牛羊都迁移去了青海湖边的夏季牧场后基本也处于休牧状态。

  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现已成为半岛,面积18km2,长约13km,最宽处2 8km,高出湖面58m,系一新月型的大沙丘,表面均由沙砾覆盖,基本无植被,是鱼鸥的栖息繁殖地。因沙岛不断扩大,其东北端已与湖岸相连,围成一个33km2的沙岛湖。沙岛旅游景区位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周围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多由旱生的多年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景区内间有小面积的湖泊湿地(月牙湖、芦苇湖)。沙岛旅游景区中心区距离出口6-7km,在出口处即沙山边缘临近公路及铁路,但较荒凉,附近居民点分布很分散,最近居民点距离出口处5km。

  

  

2. 普氏原羚的活动行为分析及影响因素

  普遍来说,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围栏,其次是食物丰富度、与沙地距离和与农业用地距离。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公路对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影响则较弱。但是各种不同生境下的具体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而且时间变迁所带来的当地的小环境的变化,使得目前的普氏原羚生存状况与前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差别。

  我们选取的小生境具有非常强烈的代表性,同时由于具体定量判定的困难与不现实,因此我们选取获得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和野外踩点等方法来判定该生境下对普氏原羚活动影响的一些主要因素,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具体调查。

  2.1调查对象:甘子河乡热水村沙窝和海晏县沙岛旅游区两地的普氏原羚的活动行为

  2.2调查内容:热水村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访谈;对海宴县农牧局与旅游局的访问,获取相关资料;两地的野外徒步考察;热水村沙窝草场的草场质量调查,包括植物丰富度、植被密度等,围栏分布与走向调查;草场上普氏原羚活动行为的考察,包括制作足迹及粪堆样方。

  2.3调查结果

  2.3.1访谈信息:

  2.3.1.1甘子河乡:

  确定甘子河附近两个普羚出没地,(一个为热水村的某处沙窝;另一为甘子河以北沿铁路分布近青海湖地区)。当地居民基本可以确定甘子河附近普羚活动的大致路径,普氏原羚主要活动区域为热水村退耕还林的公共草场,总面积约5000亩。

  私人草场以陈阿姨家(中等家境牧民)情况为例:总共有300头羊。夏季牧场600亩;其他三季牧场1400亩;生产队94年分得草场,期限为50年

  草场沙漠化问题:草原退化,草场负荷过大。近30年来不断扩大。春天风大沙漠扩大。去年开始政府落实政策实施保护草原,主要措施是种草。同时此处草场从去年即2004年开始休牧五年,以使其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由此说来这段时间普羚的生长发展形势非常良好。)

  普羚身体状况决定活动情况,在夏季由于食用鲜牧草,体质较好,一般就可以跨过围栏。但是由于冬季食用干牧草,体质较弱,一般就无法跨越围栏。因此就有普羚在穿越围栏时被铁丝挂住而死亡,不过并不多。
当地牧民可以较近距离接近普羚,最近可达到50m。只要由于牧民身上的气味为普羚所熟悉。在距离居民点不远处就可以发现普羚行踪,有时普氏原羚也会出现在公共草场的边缘,这些也反映近年来该地区普羚的保护在不断加强。

  在夏季由于羊群的迁移,使得普羚在公共草场的食物较为丰富。但是在其他三季与牲畜的争食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冬季。此时由于公共草场的贫瘠,普羚受到生存的压力甚至会进入私人草场采食。

  该处草场这个时节偶尔会出现狼,近期发现被狼捕食的小羊残骸(羊头)。但是夏季狼出现几率不多,由于羊群大多迁徙至据甘子河乡50km左右的夏季牧场。

  该片公共草场夜间偶有狼出没。而沙窝南面的沙山区域则较多狼出没,日间也可见到!

  2.3.1.2沙岛

  从旅游区收费站工作人员及护林工人处得知,目前沙岛地区的普羚种群主要分布于沙岛西北部沙漠(沙山)与草原连接处。种群数量很大,最多时可以达到300只,但是其中混有黄羊,即使是当地人都无法正确辨别。早晨比较明显,普羚会成群出现在铁路以南的沙山与草原的交错带,觅食饮水。距离收费站处约2km。若是天气合适,人在铁路以北的房屋门口就可以看到。

  2.3.2官方资料:

  2.3.2.1甘子河附近近年来普羚数量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保护法律健全及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的提高。当地保护普羚的法规及惩罚条例非常严格,一只普羚价值37500元。捕杀罚款在普羚本身价值的10倍以内。捕杀一只属于重大案件,2只以上属于特大恶性案件。

  热水沙窝北部山顶海拔约为4400m,去年11月15日有人在该山地附近时发现一只普羚,捕捉后放置于汽车后备箱内结果使其窒息,被罚款37500元。今年4月份,刚察县11个宁夏人在雪山上捕捉了十几只普羚并残杀吃掉。至今仍在追捕中。 

  青海省林业局计划甘子河以北段铁路附近拆除围栏,为普羚设立相当于动物通道的路径。

  在沙岛帐房宾馆附近几个月之前海晏县鱼政局张局长等8人蹲点8天,近距离观察到普羚行踪,最近距离达到10m。参加此次调查的还有西北高原生物所的相关专业老师。

  2.3.2.2沙岛的普羚种群约有80只,主要分布在沙岛旅游区的西北方向。

  沙岛旅游区于2001年开始建设,规划图由青海省环保局,野生动物保护局和旅游局等单位共同决定。于2003年对外开放,目前属于一个新兴的,发展较快的旅游景点。在旅游区内部车辆较少,人为活动也不多,很多景点都保持了开发前的状态。水源污染较小,据海晏旅游局马局长说,沙岛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打包运出旅游区,不在内部排放。但是可想而知处理成本非常高。

  在2001年沙岛旅游区开发之初进行普羚普查时就发现普羚并不去沙岛中的淡水湖饮水,只是在沙岛深处的少数几个淡水源饮水。沙岛开发为旅游区后,普羚的活动区又向沙岛深处深入了很多。并且在2003年再次进行普查时,沙岛东南部的一个种群已经找不到了。目前只剩下西北方位的一个种群。

  2.3.3徒步考察:

  2.3.3.1甘子河乡热水村的公共草场上分布的普氏原羚种群数为28只。该处牧草质量较好,典型植被为芨芨草、赖草、蒿类。草场上水源丰富,多呈南北走向。但西南方面沙化严重。草场上遍布动物洞穴。多为啮齿类动物洞穴。某些区域狼毒生长茂盛,在半荒漠地带及草场内均有。

  野外考察组在此片公共草场内准确观察到21只普氏原羚,最近发现普羚距离不足150米。

  在该区域内发现五趾大型食肉动物足迹,疑为犬科动物足迹。拍摄到五趾足迹与普羚足迹混杂,有一处根据迹象判断疑为有捕食现象存在。

  在设置样带中发现发现粪便的区域比较集中,大致分布在中心草场。在交错地带发现较多足迹,显示普羚活动频繁。

  根据拍摄组提供的信息和考察组自身的观察发现,普羚的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在不是很严重的干扰下,会在一段时间后回到原活动地带。

  这片公共草场只在边缘设置了围栏,进入中心草场后基本没有阻隔。中心草场地形多变,有牧草生长茂盛的优质草区,有生长低矮灌丛的半荒漠草地、有沙化极其严重的荒漠草地,同时有较大面积的沙丘地带,是普氏原羚比较合适的活动区域。

  2.3.3.2沙岛旅游区分布的普氏原羚种群的较确切数量是80只。但是活动范围被限制。南边为沙岛旅游区的中心游区,北面为铁路和公路。沙岛草场质量较差,土壤沙化尤为严重,草场主要植被为低矮灌丛。只在靠近公路2km以内有水源分布,向南深入即为大片沙山。普羚主要的活动范围就在沙山及沙山于铁路之间的草场。该片草场围栏分布极为密集,呈南北走向。沿铁路约5km径向的地带设置了11处围栏,将该片草场分割的支离破碎,极大的限制了普羚的活动区域。

  沙岛旅游区位于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内,在沙岛旅游区的中心地带,即从帐房宾馆到青海湖畔,人类活动及其频繁,同时由于沙岛内三大淡水湖均在这一带,因此旅游活动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此处野生动物的活动与分布。我们只在旅游区边缘发现黑颈鹤、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迹象。在开发的中心区域除了宾馆、游客、一些小型旅游设施、和生活垃圾,再无其他。

  综合上述因素,沙岛的环境对普羚的生存和保护不是很有利。

  2.3.4热水村沙窝草场质量调查:

  2.3.4.1草场概况:公共草场约5000亩,海拔约3200米。由于垂直地带性差异属于高山草甸。草原植物种类名录见附录。草场上有大量啮齿类动物洞穴,存在牧草破坏及与牲畜争食情况。草场沙化及退化情况存在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希望通过休牧可以达到恢复草场的效果。

  2.3.4.2植物种类(丰富度)样方:根据徒步考察发现普氏原羚活动痕迹后,记录周围植物组成、地形等数据。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作样方,样方大小为1×2m,记录植物的物种数、高度、覆盖度,并在样方内取0 25×0 25m的样方,剪取地上部分,风干后称取植物生物量。

  距离围栏0~2km

 

  4号  0.25×0.25m

  中心草场

 

  2.3.4.3结论:

  普氏原羚对生境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如食物丰富程度、水源远近、隐蔽物特征、天敌捕食压力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程度等。普氏原羚的生境类型可以根据植被来划分。在青海湖环湖地区,沙地植物群落多种多样,由于水分条件不同,青海湖环湖地区从湖边到沙地依次分布有芨芨草群落、针茅群落、冷蒿群落、沙蒿灌丛、唐古特铁线莲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和沙地柏灌丛等。这些植被中普氏原羚利用的主要有6种类型。本次考察中热水沙窝的公共草场主要有2种类型草场。

  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群落:广泛分布于青海湖北岸的沙山前平原、湖滨平原和青海湖鸟岛。受微地形的影响,水分条件较好的沙漠洼地亦有小面积芨芨草群落分布。海拔3200~3300m,总盖度40%~60%,主要植物种类有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盖度30%~40%,赖草(Leymussecalinus)、冰草(Agropryroncristatum)、细叶苔草(Carexstenophylla)等,都是普氏原羚喜欢取食的植物。植物生长季普氏原羚很少取食芨芨草,但在冬季,当冰雪覆盖大地时,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滩地的芨芨草群落由于围栏,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动。紫花针茅(Stipapursa)群落:广泛分布于尕海和克图的山前平原地带,海拔3300~3400m,紫花针茅总盖度为50%~70%,其它植物有波伐早熟禾(Poapratensis)、细叶苔草、洽草(Koeleriacristafa)等。在围栏内紫花针茅群落被牛羊过度利用,覆盖度极低,然而在围栏外面与流动沙丘交界的地方紫花针茅生长良好。在该群落类型中普氏原羚取食针茅、早熟禾、苔草和棘豆。紫花针茅群落中雌性普氏原羚和幼仔多见,但很少见到雄性普氏原羚活动。

  2.3.5围栏情况

  2.3.5.1公共草场围栏(甘子河乡热水村)

  

  2.3.5.2私人草场围栏(热水村)

  一.起点(140,320+45,225)   终点(175,355+135,325)

  

  二.起点(35,215+125,295)   终点(140,320+55,235)

  

  三.起点(140,320+55,235)

  

  2.3.5.3结论:

  青海湖环湖地区各草场围栏情况非常普遍,围栏规格较统一,为水泥桩,铁丝方格网。高度在1.2-1.5m之间,两桩间宽度为12-16m间,非常坚固,即使是人翻越也非常困难。在围栏上可以看到被挂住动物的皮毛。
   
  在私人草场,围栏将其切割成较小区域,围栏分布极为密集,这些地带极大制约普氏原羚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这些区域多为水草丰盛的优质草区。因此围栏存在对普羚的影响非常大。在此牧民私人利益、政府政策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需要寻找合适合理可操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不同生境下普氏原羚活动行为的影…
    作者:王珊珊 骆爽 廖彬孝 姚万鑫 周海澜  (兰州大学绿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