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是发展目标
自然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各界所赞同,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自然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资源能源日趋紧缺、土地资源明显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与此同时,环境形势的恶化已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各界所赞同,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各级党政领导正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严格控制盲目上项目,严把节能关和环保关,坚定不移地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
节电节水节约资源,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尤其是领导要带头,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比如垃圾分拣分类处理,领导完全可以带头做到。中水回用,机关大院或与街道小区,可以做示范工程。垃圾分类,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做到的事,我们为何就做不到呢?关键还是领导重视不够,领导率先垂范不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部要做有益于人民之事,而不能好大喜功,沉溺于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过去由于缺乏长远规划,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加大对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在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动力和压力尤为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缓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问题。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占地少、用水少、耗能少、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使城市经济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和谐社区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也是公民和谐相处与业余生活的场所。和谐社区是建设宜居和谐城市的重要环节,社区不和谐,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宜居和谐。 广大平民百姓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他们\"宜居\"才是真正的宜居。
以往我们对于“宜居城市”建设往往只注重物质和生态指标,却容易忽略社会人群的和谐、和睦相处和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宜居城市”也可以说就是建设城市“和谐社会”。近来,房价、医疗服务、教育、就业、收入差别、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劳动安全,都涉及到社会和谐问题,都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人民群众中就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目前这些问题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
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单位。目前对社区的基本职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深入,改革中出现诸多社会矛盾需要协调解决,也由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社区的重要性和承担的任务日渐凸显。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公民和谐相处和业余生活的场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建设管理好社区,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使困难群体得到关爱,困难及时得到解决,居民在道德和法治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形成安定祥和、稳定协调的局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谐社区是建设宜居和谐城市的重要环节,社区不和谐,也就影响整个城市的和谐和宜居。
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可以赢得民心,与民相隔,不闻民情便会失去民心。不关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不关注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关注街道社区的和谐建设,就不是合格的城市领导者。某些局部地区群众情绪的不稳定,就会带来局部的不和谐、不平衡,就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社会不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力,这一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广大平民百姓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他们“宜居”才是真正的宜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现我国大中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达到宜居和谐的要求,是民之所望,国之所需,世界潮流之所向。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宜居城市”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宜居
和谐城市的标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会不断走向更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在新的形势下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特点,制定具体城市长期发展规划。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同,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制定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搞好城市建设规划十分重要,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和提高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进步与提高,不断创造出城市新的辉煌。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