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军扩 文章来源:求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 | |||||
二、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分析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首先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客观必然性。具体来讲,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化过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提高,而在参与非农产业发展方面,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不同,因而不可能实现齐头并进的发展和致富。第二,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市场化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化的推进无疑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三,工业化初级阶段也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而经验和实证分析也说明,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除了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客观的、难以避免的原因外,还有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原因,而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重点加以解决的。 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平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改革不到位,旧体制弊端没有完全打破,公平竞争的格局没有真正形成。比如农村户籍人口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均等待遇问题、不同行业在公共资源占用和发展环境方面面临的不公平问题等,基本上就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二是改革以来某些政策的不完善、调整不及时,形成了竞争条件和机会的不均等,比如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不公平问题等。 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完善。即使竞争的条件和机会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为了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和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比如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遗产税政策等。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这些制度,但或者由于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或者由于执行过程的不力,未能达到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目的。比如,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的所得税通过工资扣缴,一般都能做到如数纳税,而在收入较高的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等群体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偷漏税现象。 保护困难群众权益的制度不健全。各类工程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城市旧城改造中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对老职工的补偿问题等等,是近年来利益矛盾较为突出和对社会和谐稳定影响较大的领域。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策本身制定得不尽合理,标准偏低,难以补偿受损群众的损失,或不同补偿标准之间差距过大,形成心理不平衡;二是一些地方干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必要的协商和沟通,致使矛盾激化。此外还有,由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困难群众能够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格尊严。面向困难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必要的就业培训等)、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的住房需要等。如果这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不到位,就会使得困难群众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产生不满情绪,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不仅如此,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当使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大体相当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各种违法腐败问题。由于行政体制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而且自由裁量权过大,由此导致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违法腐败行为,这也是造成社会利益关系失调、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重要因素。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共建共享和 走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新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治文明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文 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法治任务 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 以和谐创建活动推进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非营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和谐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