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深绿色”发展‎

作者:刘学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6
  自从挪威哲学家纳斯(Arne Naess)提出“深生态学”术语后,“深绿色”便逐渐取代“浅绿色”而引领世界潮流,这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深绿色”不再是简单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它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系统中的各元素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每一个生命的“螺丝”和“齿轮”对大自然的健康、发展都是重要的,这是自然进化和选择的结果,人类生命的维持和发展,依赖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强调绿色发展,尤其是要以“深绿色”作为指导思想来进行绿色经济发展,对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用智力资源替代物质资源,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脱钩。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的现象即为“脱钩”。一般情况下,如果资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长,属于相对脱钩;如果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属于绝对脱钩。许多自然资源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是不可再生的,一些可再生的资源超过自身种群繁殖的下限后也会逐渐枯竭。自然资源是稀缺的,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它永远是制约因素。但是,相对于自然资源来说,人的智力可以被看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无限创造力的资源,它具有可以无限开发的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向纵深发展。

  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它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它能使自然资源在消耗减少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深绿色”,应该而且必须用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稀缺的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须遵循生态学规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消耗限制在资源再生的阈值之内,把污染排放限制在自然净化的阈值之内,使地球“方舟”能够永续发展下去。

  循环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基于代谢和共生关系链接的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基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下,发展循环经济,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这就需要把利益作为连接共生和代谢企业群落的纽带。任何企图超越利益关系,把一些可能共生和代谢的经济主体拼凑在一起的做法,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的;即使取得一时之功效,也将是短命的。发展循环经济,市场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同等重要。

  推动产业“轻型化”

  经过工业化阶段的洗礼后,中国需要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走轻型发展的道路。产业发展的轻型化或称“轻经济”,虽然暂时还不能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类产业知识含量高、聚集度大、资源消耗少、对于环境的扰动小、对外辐射力强。文化、创意、金融、信息等产业都属于“轻经济”的范畴。创意产业包含着极其宽泛的内容,如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创作、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动漫设计、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与广播等。它把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而发挥出巨大功效,创造出财富和就业岗位。

  在发达国家,巴黎的时装、化妆品、箱包引领了世界潮流,许多商品成为巴黎的重要标志,带动巴黎和法国经济的成长。英国的全部创意型总出口更是超过了钢铁产业;日本东京的创意产业全球首屈一指,一部《哆啦A梦》(《机器猫》)动漫片,自1980年以来,30多年经久不衰,单个作品全球发行超过170亿张,营业额超过23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发展轻型化是必由之路。

  向创新驱动转变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驱动”获得的,它使中国从最不发达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但是,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仅仅依靠廉价资源支撑的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把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所谓创新驱动,就是以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它不是不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和投资,而是生产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运作模式等创新要素对资本、劳动和各种物质资源进行新组合,借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持续成长的动力,形成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绿色经济,应该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探寻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发展绿色经济,向“深绿色”过渡,必须唤醒民众,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绿色经济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唤醒民众”是孙中山先生积40年革命经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更重要的是“唤醒领导(者)”,因为政府官员、领导者的行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唤醒领导(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他们的决策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推进绿色经济才能事半功倍。(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猫鼬社会:弱者善于解决问题
    《动物行动学报》日前发表的研究指出,猫鼬家庭中越是处于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