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生态建设与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云南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建设,涉及旅游改革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建设、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已经不是单纯的旅游改革发展试点,而是以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它与一般的旅游试验区的区别在于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兼顾流域内所有利益,实现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按照生态建设和旅游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创新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体制,着力提高流域内资源配置、生态建设和旅游综合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旅游与生态建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关系,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城乡和谐文化,最终推动试验区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湖泊,生态建设,旅游改革,协调发展
抚仙湖和星云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两大重要湖泊,流域面积1053平方公里,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段,其中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湖面积216.6平方千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1.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也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为国家地表Ⅰ类水质,透明度达5-8m。星云湖与抚仙湖一山之隔,一河相连,也是由断层形成的湖泊,总面积34.7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m,最大水深1Om,透明度1.5m,是一个天然的渔场。两湖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象气候、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八个主类,共有775个旅游资源单体。资源种类较多,涵盖了国家标准中所有8个主类,其中26个亚类占到国家标准中所有亚类的83.9%。资源县域分布相对均衡,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于“一环四片区”,同时等级较高,组合度好,拥有享誉世界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遗址、国内外知名的李家山古青铜器遗址、震惊国内的水下古城、“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传统的“车水捕鱼”方式、“铜锅煮鱼”生活习俗及濒临失传的关索文化等,构成了抚仙湖-星云湖独有的特色资源。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因湖区开发范围广,开发潜力大,加之高原湖滨度假、康体运动、水下考古、李家山青铜文化、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等有序开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名录并逐步成为面向世界的不可替代的旅游精品。2009年,云南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玉溪抚仙湖-星云湖也因其建设条件较好而成为云南综合改革四大试点区域之一。相信随着“滇中城市群”的崛起,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抚仙湖-星云湖旅游试验区将成为云南旅游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一、抚仙湖-星云湖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一)统筹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生态破环、环境污染问题。结合实际,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建设必须遵循以保护为前提,生态建设为重点,落实“一流生态、一流水质、一流旅游”的目标要求,加大“一心三环”生态建设的力度,在落实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列入滇中城镇群人居保障三级功能区范围规划的前提下,推动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可持续消费和旅游开发模式有示范作用的试验区。
(二)统筹旅游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以旅游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因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两湖周边生活着10多万世居的群众,“三农”问题形势严峻,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结合试验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借鉴云南旅游小镇开发的经验,着力建设一批旅游小镇、特色村镇、生态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效推进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建立“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而且通过旅游带动了小城镇和旅游社区、景区周边的农村非农就业、农民增收等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是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城乡统筹的大胆尝试。
(三)统筹旅游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以旅游改革发展带动环湖地区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协调好各地区间、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地区间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新型协调机制,实现共同发展。试验区范围内区域、社区之间在区位条件、交通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存在差异,使得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供给具有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由此呈现出旅游目的地在综合吸引力、游客接待数量上,表现出区域之间较为显著的差距。降低因旅游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旅游中心地带动周边辐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实现环湖地区旅游地知名度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解决旅游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实现以旅游改革发展带动环湖地区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以旅游改革发展促进试验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通过旅游改革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尽快融入“玉溪经济圈、新昆明经济圈、滇中经济圈”的客观要求。现代旅游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具有极广的产业关联度和极强的产业张力,是推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载体和有效路径,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特征。在重视发挥试验区旅游产业经济功能的同时,更要重视旅游业的综合作用和就业促进效应,重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的试验区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健康事业、教育和文化的推动,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使旅游发展成为试验区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民心工程。
(五)统筹旅游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改革,即消除阻碍试验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完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调节机制,进行体制创新,先行先试,树立借助外力谋发展的观念,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把实施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作为确保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高投资率的最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开放,对外联合,对内整合,统筹整合试验区相关旅游产业,以旅游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使旅游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扩大规模,树立品牌、拓展市场,创新思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鼓励本地旅游企业“走出去”,使旅游成为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行业。
二、抚仙湖-星云湖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原则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着力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和思维,着力冲破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束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试验区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利推进生态与旅游改革,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是保障。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组织的要求,大胆探索,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尤其是体制创新方面,寻求功能支持,自主创新、制度移植。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土地使用、旅游投融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的原则
1.统筹兼顾行业内外的经济发展。试验区的改革非单项改革,而是系统工程,以旅游产业开放拉动第三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拉动试验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其区域竞争力。
2.统筹兼顾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宣传促销等。统筹兼顾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和生态建设,共同促进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
3.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和布局,通过景区、特色村镇、旅游小镇等的建设,处理好社区与居民利益的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坚持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和“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型旅游开发模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模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建设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抚仙湖-星云湖协调发展的内容和措施
(一)统筹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1.主要内容
统筹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旅游改革发展与生态建设并行。生态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但旅游发展是一种前进的过程,会产生许多“破”的行为状态,需要生态保护的“立”,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做到“破中有立”尤为重要。试验区建设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旅游开发与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建设、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三大重点,推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生态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旅游发展生态化,建立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措施
(1)构建生态化区域发展的理念和机制,以全面治理与科学开发为核心,将湖泊流域内的水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各种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置于一个统一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履行广泛的规划职责和管理权利,实施对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
(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实行污染零排放,垃圾无害化的环保政策,建立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坚持生态优先战略,遵循严格保护、重点开发的原则,按照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要求,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开发、经营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旅游产业,充分把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旅游项目开发和各种设施建设中。
(4)逐步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加快旅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5)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推动生态观光业的发展,加大工业技术创新力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最终实现旅游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旅游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
1.主要内容
统筹旅游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大农村与小城镇发展协调并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因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流域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城区这“一大一小”两个关系,要充分发挥旅游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作用,按照“富有特色、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推动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生态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和乡村的旅游服务功能,使优势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乡镇吸引力产生叠加效应,构筑城乡互补,联动并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2.对策措施
(1)积极构建旅游业与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通过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生态社区、特色乡村建设,把旅游业发展和现代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村通车通水、通信通电、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品供给上的差距。
(2)通过旅游发展和建设,探索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多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集体经济分红收入,土地出租收入,劳动就业收入,社会福利保障等方式保证农民的收入,探索农民基本权益保障体制。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创造推进城乡旅游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确保农民能从发展旅游业中直接受益。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农民加工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以增加旅游收入。
(5)创立品牌,打造农家乐集群。按照“一户一个特色”的发展模式,确定特色专业户,发展传统美食、农家院落住宿、农家土地承包、民间文艺表演等项目。同时要开发参与性较强的农事特色旅游活动,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田园观光、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功能,丰富旅游内容。
(6)抓住云南省建设旅游小镇的机遇,加大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旅游小镇建设,为推动滚动式旅游小镇建设打基础,同时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三)统筹旅游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
1.主要内容
统筹旅游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政府、企业与社区群体互助共富。受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试验区范围内不同旅游目的地在综合吸引力、游客接待数量上表现出区域之间较为显著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周边辐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政府形象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利益,又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这就要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打破行政地域界限,进一步统筹协调旅游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环湖周边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试验区广大群众的共同富裕、和谐共处。
2.对策措施
(1)深化体制改革,消除阻碍试验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带动的经济社会体制,探索创新生态和旅游发展政策,为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2)统筹行政管理,以行政体制机制革新带动政府部门协调,通过组建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综合管理委员会,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共同推进抚仙湖-星云湖试验的统筹协调发展。
(3)统筹社区利益,以经济手段平衡环湖周边社区居民利益关系,结合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在生态建设项目上的投入,改善沿湖社区居民的生产环境,改变居民生活的废弃物排放方式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方式,并对社区居民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给予科学指导与培训,建立受益者生态支付与对社区居民生态补偿相挂钩的运行机制,保障社区居民权益。
(4)统筹区域合作,融入区域经济圈,推进与外省客源市场密切合作,发挥旅游产业在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促进作用和先导作用,使旅游产业成为带动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融入滇中经济圈的推动力之一,不断开创对外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四)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主要内容
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现代旅游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具有极广的产业关联度和极强的产业张力,是推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建设试验区,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产业连带作用和就业促进效应,发挥旅游业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缓减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应以旅游发展带动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软硬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对策措施
(1)促进旅游与经济同步发展。创新旅游乡村、城镇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建设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弥补抚仙湖-星云湖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2)加大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职业培训和就地安置等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推进部分社会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各类公益性组织,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
(3)加大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与农业观光、水产养殖与旅游垂钓、优质水果花卉栽培与会议休闲基地作为试验区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切入点,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带动的目标。
(4)加强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繁荣文化产业,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共同开发,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5)建立健全覆盖试验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教育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投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健康旅游顺利推进。
(五)统筹旅游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1.主要内容
统筹旅游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维护稳定与改革发展互促共生。坚持立足于国际化、全球一体化,谋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联合,对内整合,统筹整合试验区相关旅游产业,以旅游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使旅游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改革、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
2.对策措施
(1)建立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走出去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建立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境外融资和扩大对外投资的机制,提高综合运作能力。
(2)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区域合作能力和国际国内竞争力,抓住机遇,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进程,最终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南亚经济合作圈”的行列。
(3)把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统筹整合旅游与相关产业,以旅游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使旅游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积极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服务、管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高文荣.发展抚仙湖生态旅游的思路与对策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6).
[2]陈冬梅,卞新民.高原湖泊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4).
[3]胡元林,赵光洲.抚仙湖保护与湖区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6,(9).
[4]张正国.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论坛,2006,(11).
[5]江冰.区域协调发展要靠新型利益协调机制[J].中国改革,2006,(2).
[6]郭寻.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1).
[7]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8]杨荣斌.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
[9]余美仙.试论政府在旅游投资中的调控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罗明义 朱晓辉 许南垣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