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理论基础 >> 文章正文 | ![]() ![]() |
|
|||||
| |||||
环保科研主攻七大重点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赵英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 |||||
环境科技发展应紧密结合“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差距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预测;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解决我国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将环境、经济、社会有机协调起来,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深入剖析,抓住我国中长期所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充分体现“十一五”环境科技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时效性,注重环境科技的引领作用和战略指导作用。 根据生态与环境科学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战略、全球以及我国的生态与环境发展趋势,“十一五”及未来15年我国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急需解决的七个战略重点是: ———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面临的主要科技任务是:完成区域和流域污染控制环境分区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发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关键技术;阐明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成因,提出控制途径;查明土壤污染成因,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开发固体废弃物控制与治理新技术;区域性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面临的主要科技任务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识别技术;重点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和机理;环境健康风险、基准、标准和预警;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和控制对策。 ———核与辐射安全的关键技术。面临的主要科技任务是:核安全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辐射防护和照射控制技术、辐射源安全保障体系;放射性废物安全与处置技术风险评估;放射性废物安全;核设施安全退役技术;核与辐射应急与反恐防恐技术。 ———应对全球变化与履行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包括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履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环境污染与越境转移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 ———生态与环境科技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包括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生源要素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界面迁移与循环;我国自然环境背景与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气候系统模式;生态与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 ———生态价值评估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科技体系。面临的主要科技任务是:建立主要生态与环境资源服务功能与效益价值化的指标体系、测定技术、价值评估理论及评估方法;研究各种生态与环境系统功能与价值化的经济运行模式及核算方法;研究各种生态与环境系统的补偿机制及区域分异;构建国家、地方和企业不同层次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的科学理论及技术体系。面临的主要科技任务是:分析我国快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情景并预测需要的资源生产率提高倍数;研发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与方法;研发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支撑技术。 我国正面临着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趋势触目惊心,生态退化日益扩展,全球变化压力巨大,环境健康风险增加。必须从现在起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依靠科技突破环境“瓶颈”,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过程控制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全面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关系,坚持系统性、跨学科、面向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把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将要面临的新的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和保障人体健康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物质的减量化;通过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引入市场机制,全面加强环保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为扭转生态退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减缓全球变化提供科学技术和管理支撑。 (作者为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 《人民日报》 (2006年02月09日 第十六版)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陶澍——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 环保公众参与的“三高一低” 中国环保到了预警时代 环境水生态修复的概念特点及 食品英里数:一个值得注意的 美国绿色大学环保不再是选修 [原创] 抓住统筹城乡环保发展 [原创] 科学发展 促进人与自 科普宣传 造福乡民 节能总动员,共促绿色和谐生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