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倡导低碳生活
发布日期:2009/12/30 15:49:00 作者:李莉 出处:山西新闻网
本报12月17日讯(记者李莉)我环保·我低碳·我快乐!今天,“小手拉大手、绿色促和谐”山西省少先队“节能环保十小事与低碳生活”论坛在省城举行,与会少先队员、辅导员代表及环保志愿者围绕地球、家园、爱、责任等话题进行现场讨论,并达成共识:关爱地球、保护家园、从我做起,让倡导低碳生活成为一种责任、习惯和时尚。“小手拉大手、绿色促和谐”山西省少先队节能环保实践体验活动由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城建环保工委、省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省教育厅、省环保厅等十多个单位和部门启动,历时近8个月,通过少先队员的“小手”宣传实践并积极推动“节能环保十小事”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带动全民节能环保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何谓节能环保十小事
随手关紧水龙头,一水多用好处多(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浪费7吨水);
用电产品要节电,节能降耗省资源(每浪费1度电,就相当于浪费0.4公斤标准煤和4升的净水);
节约纸张双面用,多用手帕少用纸(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全国一年少砍伐1581666棵20岁的大树);
粮食粒粒皆辛苦,节俭食用勿浪费(每人每年在合理消费基础上节约0.5公斤粮食,全国每年可节约6亿公斤);
倡导骑车多步行,尽量乘坐公交车(每月少开一天车,全国一年节油5.54亿升);
洗涤用品要无磷,降污减排环境优(每排放1立方米污水,就污染14立方米天然水);
一次用品不使用,购物要用环保袋(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一个废弃塑料袋的消失需要200年);
废旧物品有污染,分类回收好再生(一粒扣式电池会污染6万立方米水资源);
农药化肥有危害,种植庄稼合理用(80%—85%的肿瘤与长期食用残留农药超标的水果蔬菜有关);
养花种草多植树,蓝天碧水山川秀(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每小时可放出氧气1.8公斤,白天生产的氧气满足64个人的需要)。
本报记者 李莉
理念
主张健康适度拒绝过度消费
今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鲜的名词—低碳生活。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环保等理念影响下,很多城市居民已自觉从节电、节气、废物再利用等细节入手,自觉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开始了低碳生活。但同时,仍有不少城市居民延续原有粗放生活方式以及“过度消费”“面子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成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的“拦路虎”。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低碳生活,记者在省城采访了两位相关人士。
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强
是态度更是理念
“低碳生活需要的是一种态度。当这种态度养成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品质并没有降低。”张强说。
生活中,他总是尽力去追去“低碳”,而至于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张强总会在每年的春节通过栽种树木来补偿,“我们正在申请在太原东西山建立环保林基地,准备全部当作碳汇林,争取把自己一生的碳排放全部用植树的方式反馈给大自然。”他说。
因为是环保协会的领头人,张强很想把低碳生活的理念灌输给更多人,但其中的过程却并不如他原先所想般简单。“就拿我们协会来说,3000多会员中阶层较为单一,其中70%是学生,而低碳理念最需要灌输的高消费能力者少之又少。”他解释说,按照国际标准:有钱人的能源消耗远远大于一般市民,这部分人应该为降低碳排放贡献更多。现在,国外的低碳生活理念已经普及,沿海发达城市的低碳理念也在高端人群中流行,但在我省接受这一理念并身体力行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他说。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王应刚
“高品质”生活恶化了环境
“低碳社会中,首先还是要倡导人们养成一种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学博士、环境科学系主任王应刚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城市居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房子要住大的,车子要买好的,家用电器要应有尽有,殊不知这种“高品质”却恰恰让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低碳生活的践行中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首先,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让公众知道和认识到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同时采取措施来营造低碳生活环境、促进公众改变生活方式。
其次,舆论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
另外,要充分发挥环保团体贴近民众的作用,利用好这个平台的示范、宣传和导向作用,将一些新的、实用的节能降耗措施更快更好的深入民众。
本报记者 薛琳 岳威
名词解释
何谓低碳生活
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