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低碳新生代 兴起80后
发布日期:2010/1/19 10:00:44 作者:贾燕妮 出处:中国环境报
王雅琴
行动远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当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想要宣扬环保理念时,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只要坚持不懈,便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我喜欢清风的感觉,可以吹走烦恼的尘埃;我喜欢凋零中的黄叶,那是一种洒脱的释然;我喜欢独自一人迎风而坐,任清风拂乱我的发丝,感受来自大自然最纯粹的关怀……”
这是记者在王雅琴笔记本上看到她自己创作的小诗。她羞涩的笑容常常掩饰不住内心的快乐,这名来自重庆大学的大四女生,外表清秀,性格文静。她代表中国西部高校并从众多的青年特使中脱颖而出。
这名女生不仅爱写诗还很喜欢画油画,同时擅长弹奏古筝。她多才多艺却安静得像一朵蔷薇花,总在不经意间带给人惊喜和感动。
王雅琴自身良好的修养与素质源于童年时殷实的家境,她从小学习琴棋书画。后来,由于家里投资受挫,王雅琴和她的父母举家从湖北搬到重庆,开始了新的人生。她表示,从湖北那个美丽洁净的城郊搬到重庆这个工业城市,自己亲眼目睹了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她选择报考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并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强周围人的环境意识,为改变环境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
在课余时间,王雅琴积极收集同学们用过的废旧电池。由于废旧电池给水体、土壤带来危害,她提出:“应对废旧电池建立一套系统的档案,对电池生产企业在出厂时给电池的编号进行追踪管理。如果生产电池的企业能回收废旧电池,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减免等措施进行鼓励。”
大二的寒假,她还自愿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地点是重庆渝北区人和镇。她所在的小组一共走访调查了14家包括重点污染源和普通污染源的企业等。每周,她都会从所在学校乘坐第一班校车赶往目的地,直到华灯初上才返回学校,而仅单边路程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这样的工作一直从寒假持续到了第二年的4月。
王雅琴还发动室友一起制作废纸回收箱,希望能循环使用纸张。最近,她惊喜地发现放在寝室楼下的废纸箱里的废纸越来越多了,不少不认识的同楼女生都会有意识地把废纸放入这个废纸箱内。
当了解到矿泉水瓶作为白色垃圾,其原材料聚氯乙烯很难在土壤中降解时,王雅琴便和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球场上、教室里收集空瓶。“刚开始,我们还觉得不好意思,可是当我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时,就不会感觉难为情了。我们一次能收集20~30个空瓶,当提着几大包装满空瓶的口袋去回收站时,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很多同学。”王雅琴高兴地告诉记者。
家境的改变并没有影响这个女孩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相反更让她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她表示,行动远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当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想要宣扬环保理念时,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连自身都做不到,还怎么要求别人做到呢?”王雅琴说。
她还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便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她相信终有一天自己能找回童年那个洁净美丽的乐园。
茅昱冰
喜欢用独特方式传播环保理念
“低碳,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得最直接最有效的贡献就是减少碳排放。”
茅昱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语系大四学生,也是此次拜耳青年特使前往德国的唯一一名男生。在见到他之前,记者就已经了解到他不仅英语很棒,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德语。而在上海浦东机场看到他时,他正被前来送行的同学们簇拥着,这也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好人缘。
这个性格开朗的男孩子在团队中永远都是最活跃的一个,凭借语言的优势,他穿梭在各国青年特使之间,很快就与来自19个国家的朋友们亲密无间了。
茅昱冰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环保理念。在拜耳青年环境特使的生态夏令营中,他反串了一个因环境变化而变得有点神经质的中年女性,其逼真的演技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让所有观者忍俊不禁。但人们在一笑过后却能陷入深思。这正是
茅昱冰能让人在第一时间记住他的原因——简单但不肤浅。
他还在一次环保征文中将自己化成一只小鸟,通过自己的视角,讲述环境污染对生活的改变。通过这样的直观变化,他发出了呼吁:“低碳,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从现在起,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得最直接有效的贡献其实就是——节省了多少碳!”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低碳就在我们身边。
在各国特使交流的现场,每个特使都会上台讲述自己的环保经历。茅昱冰在讲述的过程中,竟很自然地脱掉外套,露出里面的绿色T恤。他指着自己T恤上的环保标志,告诉大家,他穿的这件衣服就是他所在学校环保组织的统一服装,从款式到标志,都是他和同伴们自己设计的。
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生活在上海的崇明县,考上大学后才来到上海市区。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他喜欢上了今天的上海。但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上海再也无法感受到在崇明时那清新的空气了。他喜欢城市,但他更希望城市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舒适和安逸,而环境则正是高品质生活的基本条件。所以他关注环保,关注身边的气候变化。
记得在2009年春夏交替时,上海竟然下起了冰雹。气候的反常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发到了人气很高的社区论坛,让众多网友参与气候变化的讨论。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在拜耳青年特使的面试环节中,他为考官展示了这些图片,并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他的细心与对环境的关注,最终为他赢得了面试高分。
夏日里,茅昱冰在6楼的寝室中“享受”阳光桑拿,热得难以入睡。他突然想到了如果在屋顶种植树木,或许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住在顶楼住户的烈日煎熬。于是,经过他和同伴们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楼顶种植绿色植物后,楼顶室内的温度可下降2~3℃。为此,他拿出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绿色屋顶”策划书,说服了学校并由此改善了住在顶层同学们的居住环境。随后,在烈日高照的盛夏,他又和同伴们一起穿梭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向更多的单位推广他们的“绿色屋顶”计划。
目前,让他兴奋的是已经有不少部门愿意实施他们的“绿色屋顶”计划了。不管将来结果如何,他都决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室内凉快一些了,冷气就不用开得那么低了。如果人体可以适应,那就把空调关掉吧!”他开心地设想着,“这样我们不是节约了更多的碳么?低碳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采访札记 环保就在生活点滴中
贾燕妮
从德国回来的日子里,我时常会想起这4位可爱的大学生。他们对环境的执着和热爱,令我钦佩不已。他们都是80后,都是来自普通的家庭,但他们却已将环保和低碳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的袁皓告诉我,作为青年特使的项目执行者,她长期关注这些特使的成长,对他们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追踪和回访。这一项目开展7年来,在全国已产生的119名特使中,有不少人选择了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也有的人加入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习,更有人开办了自己的环保公司,更多的人则选择在其他行业中成为环保志愿者。
他们正如绿色的种子一路播撒环保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是低碳的新生代,是全社会推动环保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他们正用无声的力量传递着一种希望:今天的中国,环保已经不仅是少数人追逐的一个噱头,而是更多普通民众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