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低碳消费小账大账一起算
发布日期:2010/1/28 9:44:50 作者:武卫政 出处:人民日报
自从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讨论更加集中和深入。其中一个话题是,应该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就是做到低碳消费。
日常生活中,怎样消费才符合低碳的要求呢?
城市消费领域,能耗总量在增加
首先看看目前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的消费中,哪些方面消耗的能源、资源最多。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09年年会发布的《城市发展的效率政策——建筑和交通部门》指出,实现城市节能的关键在消费领域。近10年来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年增长率已达到7%,超过中国总的能源消耗量5.9%的年增长率。在今后的20年中,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将逐渐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
这一报告的课题组组长有3位,排在首位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教授,参与的专家有32位,均来自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报告的权威性显而易见。
报告列举了城市消费领域用能的四个方面。一是居住能耗,主要包括住宅的照明、炊事、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家电等。二是工作场所建筑能耗,如照明、采暖、空调、通风、办公设备等。三是休闲能耗,指的是人们在剧场、商场、健身房等非工作场所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时消耗的能源。四是交通能耗,城市居民往返于工作、居住、休闲场所因交通消耗的能源,包括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
对于农村居民的能耗,国合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能源、环境及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也有评估:由于受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秸秆、薪柴等非商品的生物质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尤其是生活用能)的主导地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煤炭、电力、成品油等商品能源消费在农业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两方面的比例都在提高,其中,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除此而外,吃饭、穿衣的能源消费也不可小觑。国合会报告课题组成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吃的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浪费严重,穿的方面需要警惕的是奢侈消费,比如买太多的衣服,追求皮草类服装。食物和成衣,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制作,都要消耗水、电,浪费意味着增加碳排放。”
照此看来,即使城乡居民经常关注自己生活中水、电、油、纸等物品的使用,算的也只是小账,放在全国考量,那就是一笔大账。
能源消费,绝不能仿效西方模式
有人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仍然很低,人均能耗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的人们那样居住、出行,那样消费能源?
国合会报告的回答是:从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发展趋势看,中国不能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几十年的以消费领域高耗能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道路,否则巨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将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讲这一“大道理”的同时,课题组调查了北京市1000户采用分体空调和300户采用整体建筑中央空调住宅的夏季空调电耗,发现采用分体空调者的平均电耗为2.2千瓦时/平方米·年,采用中央空调者的平均电耗是19.7千瓦时/平方米·年,两者相差9倍!原因在于分体空调可以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提供服务,而中央空调则无视室内是否有人,提供“全时间、全空间”的服务。
对此,专家的评价是:节能的生活方式需要有相应的建筑和系统来保障,有些服务于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方案,尽管其能源利用率高,但如果它的使用促使人们从节约的生活模式“被迫”转为高能耗生活模式,反而使实际的能源消耗大幅度地增加。住宅建筑中的中央空调,城市交通规则刻意满足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的需求,倒是“与国际接轨”,“提供高水平服务”,却和低碳的目标背道而驰。
也有人担心低碳消费会降低生活质量。国合会课题组的社会学家对上海、武汉、沈阳和银川等城市人均生活能耗的差别以及个人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态度作了一番调研,总的结论是:每个城市超过一半的居民,其理想用能模式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尽量节能”,20%—35%的居民“为了节能会牺牲一定的舒适度”。
通过大量原始调查,课题组发现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日趋多样,能源消费水平差别几倍至几十倍。一方面,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模式仍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崇尚节俭用能模式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使住宅能耗、办公建筑能耗和人均交通能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国内一批效仿发达国家生活与消费模式的人群,其建筑和交通能耗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并且逐渐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扩大影响,需要政策和舆论的正确引导。
真正的低碳消费,必须精打细算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常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辈子穷。”个人的低碳消费,各行各业乃至国家的低碳消费,也必须精打细算。
姜克隽和他的同事们,最近算出了A4复印纸、纸杯、洗衣粉、洗衣液、矿泉水、塑料袋等10余种日用消费品的碳含量,也就是这些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比如,1只纸杯的碳含量是20.21克,按2008年中国纸杯消费量170亿只算,一年的碳排放量就是34万多吨。
为什么要计算这些消费品的碳含量呢?姜克隽说:“目前国际上提出一些减排的新对策,其中之一是测算产品的碳含量。了解产品的碳含量,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是否使用,一旦使用又该如何重复利用,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
再往大处看。现在,评价节能建筑注重考察它使用了多少项节能技术,是否外墙外保温,是否采用低辐射玻璃和“带呼吸幕墙”,是否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等。国合会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因为不同气候带的建筑,不同的建筑功能,对建筑物的要求和建筑系统的要求差别很大。没有哪一种节能技术和产品是“万能”的,很多地方盲目堆砌节能技术,不仅增加投资,而且可能导致实际能耗增加。
另外,不能把降低能耗简单地等同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专家举例说,如果考虑能效,QQ汽车的能效比不上奔驰汽车,但QQ汽车的能耗更低。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补贴哪一类汽车?对于公共交通和私人汽车,如果讲能效,私人汽车能效高,但政府能放弃公交优先的原则补贴私人汽车吗?
所以,国家要引导低碳消费。其中一个办法是征收碳税。姜克隽牵头的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国际上实施碳税已经有较好的经验。目前国际上正在讨论实施针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中国不征收碳税,出口产品也有可能向国外支付碳税。如果中国征收碳税,就有可能避免在国外被征收碳税。
“考虑到我国绿色税制的进程,碳税起征点可以从比较低的税率开始,以后逐渐增加税率,到一个能够明显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水平。”姜克隽说,“当然,应该在实施之前三到四年公布碳税的实施日程和税率,让工业企业、消费者提前考虑使用低碳技术和能源,以避免在技术寿命期内的锁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