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发布日期:2010/1/28 10:27:30 作者:季昆森 出处:中国环境报
循环经济与环境经济
■阅读提示
环境经济的理论是建立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末端治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不断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有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原则,涵盖和超过了环境经济研究的范畴。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出现了将环境作为资源,用资源论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这是以克尼斯为首的未来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功劳。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国际上经济学领域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开始设置环境经济方面的课程。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相互交叉的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控制与解决的方法及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
日本经济学家宫本宪一指出,“环境经济学中没有现存的理论体系,必须从现实题材的环境问题出发创造理论。”
最初环境经济的理论是建立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末端治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不断发展起来的。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后,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形成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为原则的循环经济,要求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源头开始,就要采取防止和减少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有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原则,涵盖和超过了环境经济研究的范畴。
发展低碳经济从何入手
■阅读提示
要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加大行动力度,组织科技攻关,编制发展规划,搞好试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对外合作,切实加强领导。
关于CO2排放问题,日本的卡亚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卡亚公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CO2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中期发展需求的压力不可避免;中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中国CO2减排将主要从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在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使人们认识到:对待能源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生态账、环境保护账、人类生存账、健康账、绿色就业账和政治账。
二是加大行动力度。能源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理应开展全民行动。向低碳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主攻方向,积极创办节能洁净、高端高效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突出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大力推行农业节能减排;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三是组织科技攻关。在能源科技上取得新突破,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建议科技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人员,针对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资源生产率放在优先地位,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
四是编制发展规划。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节能减排规划、科技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蓝图;尽快形成基于市场的碳管制,开设碳交易市场,研究和用好CDM项目政策;制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向低碳经济转型。
五是搞好试点示范。强化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六大高耗能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建议选择若干个城市、企业、家庭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六是制定优惠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要确定专人收集、分析、研究,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相关政策。地方也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用政策来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七是加强法制建设。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最近又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建议加大普法力度,做到有法皆知,有法必依;各级地方人大开展严格的执法检查,各级地方政府加强行政督察;在制定和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时,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定。
八是开展对外合作。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开展与国外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人才、管理、资金方面的合作。
九是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依靠坚强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总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为此,我们要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这有利于统一目标、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加大实施力度,形成整体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