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低碳城市建设谨防走入误区
发布日期:2010/6/16 17:06:44 作者:赵刚 出处:科学时报
到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如保定、上海、北京、杭州、无锡、芜湖、德州、珠海、深圳、厦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贵阳、吉林、哈尔滨等,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
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兴起,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例如,保定和上海在2008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中,作为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气候组织在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探索基于市场的一揽子低碳解决方案,并计划建立一个由15~20个城市组成的低碳城市联盟,促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在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框架下,南昌在2009年开始实施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
各地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
在我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
例如,保定启动六项重点工程,打造新型低碳城市,包括“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如今,保定的低碳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成为中国首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51%。
上海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传统能源效率,建设碳汇,划定了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和虹桥商务区三个区域为低碳示范区,推进低碳实践。特别地,今年的世博会园区在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一个范本。
杭州出台了50条“低碳新政”,着力推进“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即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无锡致力于建立六个低碳体系,即低碳法规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碳汇、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领域。
此外还有一些城市采取了比较典型的低碳发展措施,如德州实施太阳城战略,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厦门重点从占碳排放总量90%以上的三大领域:交通、建筑、生产,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湖北省把武汉城市圈确立为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实行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等等。由此可见,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许多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必须加以注意的是,尽管各地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低碳城市建设决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急功近利。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低碳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有的城市完成了低碳发展规划,但更多的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保定曾与清华大学合作制订了一个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计划在2010年的年中出台《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无锡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获得了专家组通过,但还需环保部进一步论证;《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北京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编制《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制订《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标准》;成都提出要编制《成都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滞后,在建设中已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城市把低碳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噱头,造成了投资浪费和产能过剩;有些城市急于求成,在缺乏全盘思路的情况下就草率采取行动,导致整体发展的不协调;还有些城市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不利于我国整体的低碳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可能的误区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盲目借鉴先进模式。当前,有些城市不考虑自己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喜欢以国内外低碳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为模板,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和经验。由于差异性大,套用过来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例如,随着“低碳经济区”或“再生能源经济区”等的大量兴建,我国已出现了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过剩的苗头。因此,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千篇一律,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第二,选择不当的所谓低碳产业。例如,有一些专家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如硅材料、煤制气等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判断一个产品是否低碳,要综合考虑其全生命周期排放情况,单考虑某一方面都可能对产业是否低碳均不足取。
第三,忽视低碳消费。当前,大多数城市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建设低碳城市,对生活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小。事实上,低碳城市建设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不仅要推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也要倡导市民践行低碳生活。
第四,大力削减高碳行业。当前,有些城市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低碳,却以失去当地经济增长为代价。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的支撑。对它们,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
低碳城市建设的应对策略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达成中央与地方的统一,需要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需要涵盖所有的产业部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
第一,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建立系统协调的低碳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低碳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与地区层面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内部发改委、规划、财政、环保、科技、交通、城建等职能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具体步骤和政策措施等。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凝聚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力量。首先,政府要避免建设耗能巨大的“样子工程”、“亮化工程”、“景观工程”,在政务活动中避免铺张行为;其次,企业要充当主力军,改变高排放、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循环机制、清洁生产机制;最后,市民要努力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从日常生活做起,积极实践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渗透至所有的行业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高碳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从根本上避免碳排放的发生。
第四,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重点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低碳能源。每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