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将森林生态服务转化为碳汇收益

发布日期:2010/7/28 11:57:37 作者:陈晓晨 出处: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

  就碳汇造林试点的政策等问题,《第一财经日报》日前专访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李怒云从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近年来,她一直进行碳汇造林的研究与实际工作,参与制定这个领域的政策与规则,并参与有关国际谈判。碳汇造林的一些概念界定也正是出自她手。

  碳汇造林关键在产权

  《第一财经日报》:碳汇造林的含义是什么,与普通造林有什么区别?

  李怒云: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这指的是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森林的这种特殊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包括林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和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标准造的林才是碳汇林。

  普通造林与碳汇造林的区别在于后者要确定基线,要对造林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加以记录,还要对林木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碳计量,最后要把产生的碳排放减去,这样得到的碳汇才是产权明晰的碳汇。再通过认证和注册,这样的碳汇就具备了交易的潜质,才能由产品变成商品。

  实际上,现在我国所有的森林都是“公共品”,森林存量的产权都是不明晰的;尽管它是有组织的,但是很难确定碳汇是否属于它。因此,在产权界定上,要先制定规则,再计量监测,再认证、注册。最终,才能由产品变成商品。产权明晰才能交易。

  目前,政府对造林的补助约为200元/亩,这是按种苗补助计算的。也就是说,这200元只够买苗,远远不够碳汇造林。

  日报:为何要进行碳汇造林试点?

  李怒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以及各类涉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林业措施受到高度关注,成为气候谈判的必谈议题,也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因此,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承诺的有效途径。

  碳汇林业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名词,但是我国政府多年来重视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植被恢复最快和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实际上,这就是发展碳汇林业的举措。目前,我们严格按照气候变化领域的方法学,启动碳汇造林的试点。

  林业固碳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日报:与工业减缓、减少排放相比,通过林业手段固碳有何特点?

  李怒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林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而有些工业减排措施只起到减缓作用。减缓措施见效慢,适应措施见效快。在当前的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调适应,因为发展中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大,考虑更多的是怎样生存的问题。

  此外,林业措施比工业减排成本低,比工业措施简单容易。林业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消除贫困。

  日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仅碳汇造林一种。还有哪些内容?

  李怒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固碳,一定要考虑森林的多重效应。林业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生物多样性,突出森林的多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第三,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征占用,减少碳排放;第四,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其产品生产过程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低碳过程;第五,森林作为生态游憩资源,其形成过程就是增汇、固碳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低碳的休闲娱乐场所;第六,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第七,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在发挥森林的多重效应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选点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首要考虑的,同时要突出森林的多功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有误解,认为碳汇造林就是造速生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效应。将来,在国际碳市场上,不同种类的林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速生丰产林假如是1美元/吨,而公益林的碳汇可能100美元/吨,因为速生林与公益林的生态功能是不同的。

  总之,通过林业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现阶段最有效、最安全、最容易做的。

  利用市场机制造林

  日报:林业碳汇目前的进展如何?

  李怒云:全球只有15个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林业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就有2个。但总体上,林业CDM项目仍然“有行无市”。2007年我们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现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简称“碳基金”),企业捐资到碳基金造林,所造林木归农民所有,企业获得碳汇指标,起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实际上是自愿碳汇市场的模式。

  目前,我们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在企业捐资的基础上,再与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结合,开展碳汇计量监测。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探索中国森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又称“三可”),以推动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

  日报:怎样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碳汇造林?

  李怒云:我们要试点把企业捐赠与国家重点工程相结合。企业购买碳,其实就是购买碳信用指标,可以通过碳基金在互联网上设立的中国碳汇网购买。在碳汇网上,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购买碳汇指标,操作和数据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

  碳汇市场是一个自愿市场,碳基金是个公募型基金会,主要对企业产生的好处有获得碳信用指标、免税、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帮助企业生产、计量,监测与交易,维持企业良好形象等。如果企业更多地参与造林,那就能更多地按照CDM的要求把森林生态服务变成碳汇收益。

  日报:如何看待林业产权交易所的作用?

  李怒云:林交所是一个市场机制,我们与他们合作做一些研究,比如标准。将来如果要交易,就会选择在那里做。但就目前而言,企业碳基金的交易成本更低。

  日报:有人将森林碳汇比做“期货”。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怒云:我个人对此是不赞成的。如果单纯地将森林碳汇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那么炒作过后,真正为增加我国森林资源作出的贡献是个未知数。发展碳汇林业还是要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如果现在以碳基金的形式实实在在地造林,那么不仅农民得到了好处,对国家的整个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有贡献的。

  日报:在林业CDM的领域,目前国际买家的情况如何?

  李怒云:我们现在把中国适合CDM项目的地方全部找了出来,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河北山西延伸到西南的一大片区域。这个调查做完了后,可以给国际CDM买家提供,作为优先购买CDM项目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宜林地具有植物生长周期最短、种植成本最低、生物多样性最高、扶贫效果最好等四大特点,具有综合效应。不过,调研做完后,目前并没有太多国际买家来买,目前还只有广西的2000多万公顷和四川的4000多万公顷。尽管如此,这些调研仍然是我们的资本,可以给谈判提供支撑。

  日报:目前林业碳汇工作的难点在哪里?将来的前景如何?这个领域的政策将如何发展?

  李怒云:一个就是研究跟不上,原因是林业碳汇方面的专家奇缺。我国有很多搞生态的专家,但怎样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下做林业碳汇,我们的专家资源还比较缺乏。

  (实习记者周欣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