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发布日期:2010/8/16 8:07:34 作者:柯健 出处:黄河新闻网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最初,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为了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并将为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一次深刻变革。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一脉相承,都是追求绿色GDP、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在内涵上三者有所区别。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侧重于能源、物质的高效利用,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节能减排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在“十一五”期间侧重于严格控制有毒有害废物(以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等为代表)的排放。低碳经济侧重于严格控制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社会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由于高碳能源的使用在长期内仍将继续甚至增长,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高碳行业技术、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率,还包括发展碳捕获和利用存贮技术、推进固碳工作(如植树造林)、建立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如环保的出行方式)等,因此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对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有重大意义。

  二、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在21世纪,攸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讳言,低碳经济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巨大挑战,但是低碳经济却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通过国际合作,共建低碳经济、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暖,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可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200多年的西方发展模式,已然穷途末路。其实,以上这些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讨论并不是个别现象,数十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的财富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着沃土、清泉、矿藏、能源以及生物多样性耗损的加剧,各种环境污染更是不断地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从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到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从日本水俣湾的怪病,到北欧森林与湖泊的死亡……一次次惨痛的环境事件彼伏此起,一地一国的生态问题扩展蔓延。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已经出问题了,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无节制的消费模式,将是地球环境所无法承受的。在1962年卡森女士的《寂静的春天》、1968年哈丁的《公地的悲剧》、1971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和1972年杜波伊斯的《只有一个地球》等一系列著作中,专家们都不断地向人类提出了警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要摆脱贫困和环境的束缚,必须寻求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科学家们为此做过很多探索,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因果关系,构想了若干解决方案。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在《保护地球》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词语。从20世纪80年代起,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又向人类敲响了警钟。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习惯称“布伦特兰委员会”)。22名成员中,14名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该委员会在全球广泛开展调研和论证,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呼吁各国的决策者们尽快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为付诸行动的政治意愿。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