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我也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0/10/30 9:30:50 作者:佚名 出处:天津网
新闻背景
从2009年6月起,天津市330户家庭参与了一项家庭能耗调查,这330户家庭来自于南开区观园里、沱江里、宁乐里3个不同年代建设的社区。此次调查为全民低碳行动项目家庭碳排放调查,由环境保护部和美国环保协会联合主办,项目首批选择全国9个省份11个城市开展试点。时间段为2009年6月至今年5月一个整年。调查表主要包括常用交通出行工具、每月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每月消耗的水量、电能和燃气等家庭能耗情况。如今这项活动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还在延续着调查期间的状态?全民低碳活动对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到底改变了多少?近日,记者在观园里和沱江里两个社区进行了调查走访。
新生活方式调查关键词: 环保意识 生活方式 低碳 节俭 影响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位官员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节俭
老一辈的持家法宝
节约就是最大的减碳,从这个角度来讲,老一辈人都算得上是低碳达人了。
观园里的刘润森大爷说,吃住行,低碳无处不在,在节俭上老伴儿比我做得好,我们家就没用过全自动洗衣机,孩子们多少次要帮我们把那台老洗衣机换成全自动的,可老伴儿就是不肯,说全自动的太费水。提倡低碳生活后,老伴儿索性不用洗衣机了,买了个专门洗衣服的水桶,不洗衣服时存水。她说,这回好了,既节电又节水,还能让自己多活动活动,洗衣服的水还可以用来拖地、冲厕所,一举好几得。这样一来,每个月几乎可以节约二三十吨水,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沱江里的王文宣说起节约更是滔滔不绝。他说,孩子们喝过的饮料,我都会把瓶子收集起来废物利用,把洗菜洗米用过的水留下来,倒进瓶子里,留着用它们浇花、洗抹布等。马上就要供暖气了,我还会用饮料瓶“制造”温水——晚上将装满水的瓶子放在暖气片上,放一晚上,白天就能用这些温水洗脸刷牙、洗菜,不用电,不用火,一晚上就搞定。
陆巨川老人不但自己节俭,还督促孩子们节约用水。他看到孩子们每次用淋浴洗澡水龙头一直开着,就提醒他们不冲的时候关上水龙头,还准备了一个大水盆放在脚下接水,开始孩子们都嫌他财迷,后来听他讲了节能低碳的道理后也都自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
杨效中大爷是个节电高手,除了把家里的灯都换成了节能灯外,还通过社区宣传的节能小窍门学会了很多科学用电的方法。比如,以前都是到了该做饭的时候才把需要的食物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来用微波炉解冻,现在,都会提前计划好菜谱,提早把需要化冻的食物放到冷藏室里。当然更主要的是冰箱里少存食物,随吃随买既新鲜又环保。比如将电视亮度和声音调低,电视看完后拔掉电源……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家庭用电量逐年下降,2008年之前,几乎每月要用300度电,去年减少到了190度,今年以来,每月用电基本都在150度左右。杨大爷还把小区里搜集上来的废旧电池一个个地试用,把还有余电的留起来,这样他就不必再为他的半导体买电池了。
杨大爷还给我们看了他随身带着的一张张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纸片,他说这些都是他平时搜集起来的,用它们记事情、做便条,既方便又环保。虽然家庭碳排放调查结束了,但是,杨大爷还会用这些纸片随时记录下家庭能耗,以便提醒家人注意减排。王文宣老人更绝,他平时看书读报都爱做笔记,同时,因为他还担任社区的环保宣传员,经常要给孩子们讲环保课,所以,他还喜欢搜集环保知识、名人名言,所有这些都记在大小不一、正面有表格或字迹的废纸上,而且,不论走到哪,看到发小广告的,如果背面是空白的,他也都会捡回来送到居委会。居委会的陈松珍主任说,居委会写个告示或贴个通知,用的都是王文宣捡来的广告纸。王文宣说:造纸不仅需要大量能源,排放的污水还会污染环境。节约用纸、重复用纸,看似小事,其实是环保低碳的大事。
用陆巨川老人的话说:节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态度,过去节俭,只能说是为自己家的日子过得更好,可现在节能减排,可不只是为自己的小日子那么简单了,这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为了我们的地球。
低碳
所有人的行为方式
沱江里居委会主任陈松珍说,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这样的事情我们居委会从2001年就开始做了,当初我们就从收集废旧电池开始,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我们通过环保课堂、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使居民从点滴做起,提倡一纸多用,一物多用,一水多用等,而且居委会以身作则。这些年来,我们社区的环保低碳风气越来越浓。但是,作为居委会,我们工作的对象大多是在家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中间人群因为他们平日工作繁忙,加上生存压力大,社区活动很难吸引他们参加,所以,我们感觉,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这个人群中最薄弱。但是我们也有办法,就是通过老人和孩子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其他家庭成员的带动下,逐步增强低碳理念,改变生活方式。
刘润森大爷说,只从一点就可以看出,十年前我刚搬到观园里的时候,小区里看不到几辆车,可是现在再看看,车多得都没地方停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碳排放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要提倡低碳。
王文宣老人说,我的孩子们都有车,可是我要求他们周末到我这里来一定不能开车,反正也不用像上班那样赶时间。还有,全家人出去吃饭,我都自己带上筷子和饭盒,绝不用餐馆里的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陆巨川老人说,他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不论是对儿女还是对孙子女,看到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行为他就要说,比如他看到外孙女的家里到处是鞋,就说:你买这么多鞋不浪费吗?年轻人爱美可以理解,可也要有所克制,你这种行为太不环保了。外孙女很乐意接受他的批评,并且真的改变了许多。
刘秀珍大妈说,孩子们的确是总嫌我唠叨,但是嫌我也要说,我教育小外孙女低碳环保,在我的影响下,她也学会了洗脸洗手的时候放一个小盆接水,学会了外出坐公交不坐出租。而且还督促她的父母甚至奶奶都实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原来只是简单地认为响应政府号召,还可以省钱,减轻家庭开销。在知道了这些平常小事与全球变暖、时尚的低碳生活紧密相关以后就更有积极性了。
观园里居委会主任李景然告诉记者,观园里社区也是从很早就开始开展绿色环保工作了,社区有20多名老年人自发组织了环保志愿者小组,多年来坚持每个月“逢八”即8日、18日、28日在小区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放映环保电影,并给社区居民介绍生活中的节能小窍门,有时还邀请专家开办低碳大讲堂,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社区每个人心中,让每个人知道,低碳生活是为了子孙后代,绝不单单是省几个钱的问题。
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乘坐公交出行,从以发条式闹钟取代电子钟到使用再生纸,这些都是老百姓随手可做的事。有专家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浪费能源、增加污染、高碳排放的不良消费和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其实做到日常生活节能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有所意识,并戒掉生活陋习就能为减排做出不小的贡献。
名词解释:
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Carbon Offset),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
相关链接:
与1有关
1斤粮食:61.2万吨CO2
少浪费1斤粮食,可节能约0.18公斤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公斤。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少浪费1斤粮食,就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
1支烟:13万吨CO2
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公斤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公斤。如果全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
1度空调:317万吨CO2
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公斤。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3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
1天车:122万吨CO2
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公斤。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1个塑料袋:3.1万吨CO2
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