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绿色之肺建设提高碳汇能力

发布日期:2011/2/21 8:53:26 作者:黄应来 出处:南方日报

  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大潮下,除了千方百计减排降耗,我们还千万别忽视了一个关键词――― 碳汇。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中对温室气体起分解转化作用的光化学清除机制。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这决定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林业部门正在加快造林步伐,增强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省建设。

  “十一五”共实施造林2650万亩

  据了解,为指导全省林业部门系统、科学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省林业局在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的讲话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指导,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编制了《广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方案》,分解落实具体建设任务。

  加快造林步伐,增强碳汇能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就是减排。“十一五”期间,我省紧紧抓住中央新增投资、扩大内需等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造林步伐,不断扩增造林绿化规模。据统计,五年间全省实施造林作业面积2650万亩。2010年,我省更是创纪录地完成了造林作业面积2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1万亩,绿地更新91.77万亩,低效林改造49.23万亩。

  加强资源保护,提升生态效能。保护生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截止2010年底,我省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53个、市县级208个,总面积115.1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保护了我省典型的生态系统。

  “十二五”每年碳汇造林100万亩

  省林业局透露,“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围绕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目标(到2015年比2009年新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1.32亿立方米),每年实施碳汇造林100万亩,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力培育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试点省建设。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碳汇造林宣传和林业碳汇知识的普及,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把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的热情,变成多种树、种好树的实际行动;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低碳经济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追求健康和低排放生活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加入到固碳减排活动中来。

  此外,省林业局将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碳汇造林资金投入机制,争取公共财政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督促市、县植被恢复费返还部分必须主要用于碳汇造林的配套,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碳汇增加。

  另据了解,我省将大力推行碳汇造林工程资质准入制度,按照技术标准对营造林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实行碳汇造林全过程质量管理,继续实行碳汇造林联系督导制度,加强碳汇造林的督促和指导,确保工程建设进度、数量和质量。

  ■视点

  森林碳汇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优势

  我国林业碳汇专家、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副司长李怒云:森林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从减缓的方面说,增加森林就能增加碳吸收,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过来,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从适应的方面说,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建设防护林体系,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选种选育等,能够增强森林自身和人类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当前人们格外关注森林的碳汇功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森林碳汇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优势,即成本低、综合效益好,可以真实地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为什么要强调“真实”二字呢?因为有专家认为一些所谓的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碳汇是实实在在地吸碳和减碳,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两个政策文件中,我国政府把林业纳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要求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链接

  减少海洋污染确保海洋渔业“蓝色碳汇”

  除了森林植被,海洋是碳汇的第二大功臣。据统计,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获和储存870万~1650万吨二氧化碳,几乎抵消了全球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由此,海洋生物捕获二氧化碳的能力被称为“蓝色碳汇”。

  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相对于土地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储存几十年或几百年,它们存储的碳可以存储上千年上万年。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而且随着每年存储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已跻身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捕集方式。

  省海洋渔业局表示,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的要求,对在广东省海岸带或围填海区域建设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煤炭、纺织、汽车等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行业,严把海洋环评,杜绝企业利用新建项目将污染物转嫁进入海洋。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工程环境管理条例》要求,强化海洋工程核准与海岸工程审核工作,将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项目审查的重要前置条件。组织实施大亚湾等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评估与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加强对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协助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严格审查废弃物海洋排放,控制入海污染物。通过开展上述工作,我省的入海污染物减排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

  省海洋渔业局正积极开展涉海涉渔工程的影响评估和应急监测工作,加强了渔业污染水域水质跟踪监测。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健全,韶关、清远、肇庆、梅州和云浮等地成立了监测站,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国居第一的4114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重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等7大项19小项的监测工作任务。在圆满完成70个国控站位的基础上,增设225个省控站位开展监测,初步掌握了广东沿海的污染状况。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由省政府新闻办对外发布《2008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公布入海排污口超标的沿海地级市、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的所属企业等。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