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中国泛低碳产业的六项修炼

发布日期:2011/2/21 9:52:32 作者:赵亮 出处:环境生态网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加速了产业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低碳产业集群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是否具备发展泛低碳产业的条件呢。

  笔者梳理了中国泛低碳产业发展的六个重要条件,即修炼六项: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传统高碳产业低碳化: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
 
  2,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角度来说,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3,大力支持碳汇产业的发展。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与能力。重点发展林业这个适用范围很广的碳汇产业,部分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碳汇产业。

 

  第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第三,城市化进程低碳化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
 
  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文件,要求承担低碳省试点工作的广东等5个省和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的重庆等8个城市将各地低碳试点方案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表态称发改委近期将尽快批复各省市的低碳试点方案。低碳产业试点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低碳化。

  第四,三网融合效应凸显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三网融合效应凸显将泛低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平台。

  第五,碳金融体系的确立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四个全球碳交易所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国家信托(NSW),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因此,碳金融体系的确立,是国家低碳产业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碳金融也以成为未来世界低碳经济博弈与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

  第六,跨区域合作常态化

  泛珠三角地区,泛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武汉-长株潭经济圈这四个地区具有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产业集群的优势,将率先成为低碳产业以及泛低碳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各低碳产业集中区的对话交流合作也将实现历史性升级。同时这几个地区与中西部的互补性合作也是必然趋势。基于城市化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跨区域合作常态化,是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和实现泛低碳产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泛低碳产业基于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世界未来,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发展泛低碳产业是中国低碳崛起,和平崛起的必然选择!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