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深圳低碳发展领跑全国

发布日期:2012/3/13 4:06:58 作者:王晓晴 出处: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晓晴)深圳建筑科学院一栋会“呼吸”的楼,让日前来深圳视察的国家发改委生态城市建设调查组印象深刻。更令他们意外的是,深圳已经有上千座这样的绿色建筑,而这,只是深圳低碳发展洪流中的一道小清流。更有说服力的硬指标是,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均为全国最低,这意味着用更低的环境成本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绿色指标领先全国

  市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这是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交出的最新答卷。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中,34个参与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的大中城市中,深圳高居榜首。

  其实,早在成为低碳试点城市之前,深圳就开始在低碳发展上探索新路。自2001年到现在,深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率先针对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行业行使特区立法权,专门制定通过了中国首部地方性建筑节能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高红博士告诉记者,深圳关于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是国内最先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城市,“深圳把节能减排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为低碳经济营造了良好环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深圳最为独特的优势莫过于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能源结构,这可以说是深圳的“撒手锏”。一般而言,低碳经济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目前中国能源结构是煤炭占70%,深圳2005年的煤炭使用率是12%,2007年9.75%,而LNG液化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比例达50.3%。随着LNG、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深圳清洁能源的比例逐年提高,低碳发展的“制高点”优势愈加明显。

  产业结构向低能耗倾斜

  不仅如此,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也让深圳的低碳发展底气十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强化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严把产业准入关,积极鼓励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深圳正在发生的变化。“十一五”期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而这些产业,都是低能耗产业。更为乐观的是,到2015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6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6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成。

  低碳产业蓬勃发展

  在挖掘低碳商机上,深圳的企业嗅觉敏锐,在低碳经济这个较新的领域,深圳企业的创新“冲动”不断。全球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阻发电机等,相继在深圳诞生;比亚迪、拓日、创益、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的新能源知名企业陆续崛起。

  政府也抓住时机,不遗余力推广新能源产业。深圳在2009年率先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根据规划,到2015年,深圳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840万千瓦以上,占全市总装机规模的50%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以核能、太阳能、生物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亿以上。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深圳将加快推动新能源优势领域的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产业成为深圳的新兴支柱产业。

  有低碳产业,更有低碳应用。在深圳,新能源汽车早已奔跑在大街小巷。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数字显示,深圳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到今年底,深圳将在公交(出租)、公务和家用车三大领域示范推广2.4万辆新能源汽车。投资建设公交车快慢速充电站各25座,公务车慢速充电桩2500个,社会公共慢速充电桩1万个,社会公共快速充电站200座。。

  在低碳发展上,深圳还要走得更远。最新的消息是,深圳将对排放权交易所增资,加快交易平台建设,设计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为低碳发展提升效益搭建平台。同时,深圳还制定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和4个工业园区,形成点(企业)、线(产业链)、面(园区、社区和城区)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