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青岛步入“低碳发展时段”
发布日期:2012/4/13 5:33:42 作者:林刚 出处:青岛日报
□本报记者 林 刚
■青岛成为“中国可持续及宜居城市项目”试点城市之一
■亚洲开发银行已决定围绕低碳发展项目,给予青岛技术资金援助
从探索到实施,低碳发展模式注定成为国内经济转型的大趋势。
去年底发布的《全国“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上月,北京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近期发生的欧盟征收航空“碳税”事件,至今悬而未决。而我市已经确定,到201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其潜台词是,我市必须在保持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在低碳发展上有所作为。“这将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我市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探索和实施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日前,青岛与成都一起,成为由国家发改委支持、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的“中国可持续及宜居城市项目”试点城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同时,青岛市低碳发展规划正在加紧编制。这标志着,我市已正式步入“低碳发展时段”。
低碳之路收获颇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低碳”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所谓低碳,指的是更低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参与我市低碳发展规划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克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效率,鼓励发展高效益、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及金融、旅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在低碳之路上收获了一定成果。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市实现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2%以上,发电企业标准煤耗比2005年降低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9%、27%以上。在过去五年里,我市通过倡导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万只,森林覆盖率提高5.2个百分点。
低碳发展面临压力
然而,作为一座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初期、重工业占据相当地位的制造业城市,我市在低碳发展上仍面临很大压力。
市发改委节能办一位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消费结构都是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约占消费总量的占90%以上,风能、LNG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重很小,仅占约5%。与此同时,我市森林覆盖率虽然高于全省22%的平均水平,但在全国30个省的排名中仅达到中等水平,且我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不高。
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原油加工、烧碱、轮胎、化学纤维、水泥等重化工业高碳产品的生产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市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模式,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才能在实现蓝色跨越的同时完成生态目标。
国际合作高点推动
去年12月,在南非德班,青岛代表团作为唯一一个城市代表,参加了中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边会行动,透露出我市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
“通过与世行、亚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国际融资,支持低碳示范项目,鼓励低碳技术研究和开发,引进一批城市转型过程中急需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领域低碳技术,必然会高起点、高标准地促进青岛低碳城市建设。”王克说。
据悉,自2010年起,我市就分别与通用电气公司、苏伊士环能集团、瑞穗实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并签定相关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国家级中外合作的低碳经济实验区。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参加的青岛市低碳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同时,亚洲开发银行已决定围绕低碳发展项目,给予我市技术资金援助。
先进园区示范引领
在我市的西海岸经济新区,以低碳发展为标志的中德生态园项目正在开花结果。
作为国际创新合作的新窗口,该生态园将创立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生态新标准,培植和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能源、创意设计等低碳产业,推动利用能源方式向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园区规划,2015年底前该园区的入驻企业将形成规模,对于全市低碳发展、加快转型,将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在中德生态园等示范园区的引领下,我市将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逐步形成年节能40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力争2015年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