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低碳城市建设或陷盲目发展误区 200多城市蔚然成风

发布日期:2012/6/11 22:24:44 作者:张轩 出处:经济参考报

    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目标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审视旧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理想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随之被提上日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生态”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引领着国内城市建设的潮流。但在日前北京科博会的“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指出,“由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概念提出时间尚短,缺乏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体系、技术系统、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政策作为支撑和指导,因而,在当前的实践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全国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蔚然成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如保定、上海、北京、杭州、无锡、芜湖、德州、珠海、深圳、厦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贵阳、吉林、哈尔滨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低碳城市建设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

    据了解,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积极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例如,保定启动了“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打造新型低碳城市。如今,保定的低碳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成为中国首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51%。

    上海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传统能源效率,划定了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和虹桥商务区三个区域为低碳示范区,推进低碳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均贯穿“低碳”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一个范本。

    与此同时,杭州出台了50条“低碳新政”,着力推进“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即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江苏无锡则致力于建立六个低碳体系,即低碳法规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碳汇、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领域 。 由 此可见, “低碳生态”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引领着国内城市建设的潮流,低碳城市建设也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盲目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陷入发展误区

    尽管各地低碳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李迅指出,“由于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概念提出时间尚短,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体系、技术系统、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政策作为支撑和指导,因而,在当前的实践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首先,我国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清。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而我国直到2009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才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有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提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名目众多,出现了诸如“低碳生态城市” 、“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 、“生态宜居城市”等至少40种以上的名称。

    其次,低碳生态城市的盲目发展忽视了应与我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应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用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但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占用了农用地,不仅 广受诟病,还使生态城建设停滞,陷入困境。

    第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现的以“生态城”命名的在建项目近20个,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符合严格的“生态标准”。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在经过细致考察与调研后曾表示:“目前在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控方面,各地生态城的技术要求、标准并不是很明确,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在后期开发和设计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官员们追求的是好看,而不是低碳绿色理念的塑造。”

    第四,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据李迅介绍,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往往摒弃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热衷于追 求技术的新、奇、特。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得到国内多个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此套系统虽然具有全封闭、无需与垃圾接触、投入人力少等优点,但其耗能高,而且没有得到科学论证,这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动辄投入上百亿元,引入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做法,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第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新”弃“旧”,重“大” 轻“小”。李迅指出,国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往往盲目重视“新城开发”,忽视老城区的生态保护;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见效快。因此,很多城市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老城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尽管全国超过200个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当前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武汉、深圳等,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错误认识。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