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专家回应“李克强之问”: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有利契机

Eedu.org.cn 作者:李培林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9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新型城镇化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特大城市群,也要注重改变乡村的面貌、改变中西部地区的面貌。
  编者按: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的文章《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李培林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破解“胡焕庸线”的“李克强之问”。

    李克强总理去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交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将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镇化。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一方面人口还在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逆城镇化的征兆也开始显现。逆城镇化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城镇化发展中继郊区城镇化之后的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逆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是,城市中心人口为了逃避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而向远郊乃至乡村流动,乡村生活重新繁荣。逆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是一致的,即在乡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时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农民众多的大国。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限,城镇化再发展也很难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把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城镇。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达到约55%,一些逆城镇化的征兆已经显现:一是农家乐的兴盛;二是一部分城市中产家庭追求生活环境而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三是城镇居民越来越普遍的异地养老。这些点点滴滴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新的大众消费潮流,将有利于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空心化、乡村住宅闲置和乡村衰落现象。

    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因为我国还有巨大的结构变动弹性,特别是城乡结构变动弹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我国城镇化水平估计要达到75%才能稳定下来。

    在我国的版图上,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有一条呈45度角的斜线,这就是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我国人口密度划分线,亦称“胡焕庸线”。上世纪30年代,这条线的东南以36%的国土聚集96%的人口,而西北以64%的国土承载4%的人口。令人惊奇的是,在历经80年的城镇化和各种人口迁移之后,这条斜线的人口分布涵义仍然未变。中国科学院的地理学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测算,发现这条线东南部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94.1%,西北部占5.9%。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李克强同志2014年11月参观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新型城镇化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特大城市群,也要注重改变乡村的面貌、改变中西部地区的面貌。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当然,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会有冲击和荡涤,因此要守住几条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不能损害农民利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的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只有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占有的土地仅为欧洲发达国家的1/60到1/80。逆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使农村聚居点繁荣起来。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别要避免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和农民利益受损。

    第二条底线是要保持乡土田园风光和地方特色。乡土田园环境是整个国家呼吸的“肺叶”。各地各具特色的乡土田园风光,是活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美丽中国,必须通过立法进行永久性保护。所谓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就是既要使农民享有同市民相当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又要使农村保持田园风光。

    第三条底线是要符合长远发展的乡村规划。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不是要使乡村成为新的水泥高楼的森林。很可惜的是,至今我国多数乡村地区还没有很好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是政府服务均等化,包括建设规划、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应逐步把城乡统一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框架,让乡村真正美丽起来,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培林)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