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春节特辑:春节记忆还保留什么

Eedu.org.cn 作者:袁一雪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5
摘要: 现在就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在幼时给予我们温暖记忆的春节,如今还保留了什么?

 

对联、福字、灯笼、鞭炮……能够将这些物品“攒”到一起的节日,便只有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春节了。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民族大节,春节早已深深烙印在华人的身体发肤中。甚至随着华人的迁徙,这个极具历史感的节日也在海外流行起来,就像基督教中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在中国受到追捧一样,外国人也享受着春节带来的乐趣。

虽然时代的变化带走了春节的一些旧俗,有些人已经开始变通,甚至开始不再遵从旧时的习俗,但是一些符号性的内容依然不变。2014年8月,“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启动,向全球征集具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

主办方曾表示,华人的春节有众多的象征物象,却始终没有一个集中而凝练的节日符号,因此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春节符号。

不过,“各花入各眼”,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春节符号是否存在,春节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团圆就是这个节日带来最大的意义。

现在就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在幼时给予我们温暖记忆的春节,如今还保留了什么?

辞灶、剪纸、贴对联

北方人着手准备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瓶米醋、几头剥好的大蒜,一个干净的罐子,用米醋把干净的大蒜完全浸泡,放在屋内,几天之后,大蒜皆是绿色,米醋也染上蒜香,就着炸酱面或是打卤面,是很多北方人的最爱。

这浸着醋味的蒜香只是春节的前奏,真正的序曲要到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正式拉开。在这一天,也迎来旧时民间一个重要的习俗——辞灶。那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人们相信,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灶王爷是很多人心目中代表春节的符号之一。

除了辞灶,在很多地方,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内容以吉祥祈福为主,比如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

当然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如今,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用上了自来水,水井、面粮仓等几乎绝迹,但是在户门上张贴春联的习俗依旧被保留下来。

有史书记载称,最早的春联起源于周代一种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茼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虽然承载字句的媒介变化了,但是内容却依然是描绘美好形象,抒发人们的美好愿望。

福字、年画、放鞭炮

和春联最密不可分的当属福字,现下依然有很多人家将福字和春联都贴在门上。福字既有“幸福”的意思,又有“福气”“福运”的意思。一个“福”字,不论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时,人们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也有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除了福字,另外一个让人们心心念念的便是以抱着大鲤鱼、端坐微笑的顽皮小童形象为人熟知的年画了。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当年三十将近,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人们准备的除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就是等待守岁了。为何要守岁?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人们不敢睡觉,坐等天亮。后来,人们无意中发现年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逢腊月三十的晚上,守岁时便要放鞭炮以期吓跑年。

直到今天,这个习俗依然保留,而且随着花炮技术的发展,让烟花和鞭炮的种类更多。但是因为烟花、炮竹燃放后会产生环保的问题,所以,我国有些地区出台了禁放的规定。

花灯、饺子、吃元宵

在大年三十守岁的时候,怎能少得了红灯笼的陪伴:寒风中,灯笼摇曳的红色给春节的喜庆锦上添花。在新旧交替之时,饺子也是人们必备的食品。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对于南方人和北方人来说,饺子虽然外形相同,寓意相似,但是“内容”却不同。北方人的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作“金丝穿元宝”。而南方人除夕时吃饺子外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

除了除夕和初一,在大年初五时,北方有的地区人家也要再包一顿饺子,以示新年“破五”,民俗有一说,“破五”前诸多的禁忌,过了正月初五就能破了,人们便往来祝贺新年,各家邀请贺客,饮食嬉戏。有的地方也还要在这一天大放鞭炮,期望将一切不顺遂都轰将出去。

春节的另一高潮便是在元宵节,闹花灯是这一天的传统。正月十五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期望团团圆圆。(袁一雪)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