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食物浪费特点更像发达国家”

Eedu.org.cn 作者:郑挺颖    资讯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5
摘要: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2014年曾批露,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350亿公斤。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2014年曾批露,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350亿公斤。在第36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环境与生活》记者就节约粮食的话题,采访了国际非营利性智库“第三世界网络”咨询研究员文佳筠博士。


中国已被视为工业化国家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佳筠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曾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后移居德国。她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第三世界农业等领域的问题,去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南非、肯尼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考察。她在2005年至2008年间,参与了全球400多位专家共同执笔的联合国项目“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是该项目报告“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部分的主要作者之一。

9月23日晚上,文佳筠在北京建国门附近接受了《环境与生活》记者的采访。针对“在有关食物浪费方面,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处于什么水平”的问题,文博士介绍,“大体上讲,全球的食物浪费数据显示,发生在前端的占54%,后端是46%;发达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发生在分销、消费等后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发生在生产、收获、运输和储存等前端环节。”但是文博士强调说,“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其实是处于发达国家的状态,就是在生产和前端的浪费量比例较小,但后端的浪费量多一些。”

为了说明问题,文博士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文件,文件在统计食物浪费现象时,把中国和日本、韩国归为一类,称之为“Industrialized Asia(亚洲工业化地区)”。就2009年的情况来看,亚洲工业化地区的食物浪费程度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但与欧洲接近;而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地区在节约粮食方面做得比较好(详见图表《2009年世界各地食物浪费情况示意图》)。

2008年8月,文佳筠博士在美国加州威利茨小镇参观杰森•布拉福德(Jason Bradford)的有机农场。杰森•布拉福德曾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植物学教授,他深感气候变化对目前农业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所以放弃教职投身有机农业。图中器械是杰森•布拉福德自制的太阳能烘干机,用于水果和蔬菜的脱水保存。


封闭式粮仓可防鼠患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这也让中国的仓储能力、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的储存、运输、分销体系日渐成熟、高效,中国发生在前端的食物浪费因此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发生在后端的浪费越来越多。这些都让中国的食物浪费特点与发达国家趋同。

说到这里,文博士还举例说明技术进步给中国节约粮食带来的好处,“有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士说,中国北方的老鼠少了是因为转基因的问题,其实这是需要存疑的 。我在中国北方农村调研时问过农民,当地人的回答是,老鼠确实少了,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北方农村大力推广建设封闭式粮仓,这让老鼠觅食无门,所以就少了。另外,现在农民的生活好了,养猫的人也多起来了。”

2009年各地区人均食物损失或浪费情况(千卡/天)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第三世界国家缺储粮设施


谈起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食物浪费现象时,文博士颇为感慨地说:“应该说,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比较差,但做得比较好,这些年确实进步很大。我去过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那边的不少穷苦人还是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中国人均每天消费3000卡路里的食物,印度人均每天消费700卡路里。按照联合国的饥饿指数,印度的饥饿程度跟朝鲜差不多。人都吃不饱,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就少很多,毕竟穷人有时候连变质的粮食都会吃掉。除了运输、仓储水平低等问题,第三世界国家很多处于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也很容易让食物变质,那里的农民又没有相应的技术、设施来储存粮食。他们的浪费更多是在生产环节,那边有些地方连最简单的封闭储藏、防虫害都做不到,粮食收获后任凭风吹雨打。”


发达国家制度性浪费有两种


文博士长年生活在德国,比较了解欧洲一些国家的情况。文佳筠说:“由于是机械化农业,欧洲那边如今很少有人捡麦穗了。我去过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农场参观,农场主说,现在不必捡麦穗稻穗,就是种养结合,收割完谷物后,把猪赶过去过一遍,猪会吃掉地里剩下的麦穗,另外也让猪运动一下,增强体质。最划算的是,猪拱来拱去,还帮农民翻了土。”

说起欧洲的食物浪费现象,文博士介绍:“欧洲的浪费更多是因为过分讲究标准化导致的,经销商、超市对蔬菜、水果的外观要求过高,达不到标准就扔掉,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与此类似。目前,有人专门收这种品相难看的蔬菜水果,廉价卖给低收入人群,但还没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法,至少我是还没看到。”

发达国家除了过度标准化带来的浪费,还有一种制度性浪费,那就是食物的保质期制度。文佳筠解释:“像牛奶是会有严格保质期的,过期就不能吃了。但有一些食物的保质期只是一个参考值,不是强制的,过了保质期,只是口感、风味也许会稍微逊色,并不意味着变质、坏掉,比如真空包装的谷物,号称保质期是一到两年,实际上放个几年完全没有问题,过很长时间还是可以吃,但这种也被扔掉了,造成了浪费。”

近些年,大型商业超市在中国各地涌现,类似的浪费也已经出现。文佳筠认为:“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消费习惯正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所以,在节约粮食方面,中国未来可能要加大对分销、消费等后端环节的重视。”


不应盲目推广全程冷链


随着国内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大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上网购买生鲜食物,再让快递小哥送菜到家。很多电商也宣传自己是全程冷链,保质保鲜。听了《环境与生活》记者介绍国内快递行业的情况后,文博士表示挺震撼的,不过她认为全程冷链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冷链技术用于保存高端蔬菜水果会有一席之地,但耗能很高,不应盲目推广。从全球范围来看,食物从田地到餐桌的距离正越来越长。在美国,距离是2000英里左右(约合3219公里),在欧盟大概是1000至1500英里(约合1609至2400公里)。加上冷链,环境成本非常高。所以,有识之士提倡在地消费,尽量吃本地生产的食物,减少运输环节和距离。”

北京街头宣传节约粮食的标语,横幅上写着“剩下的是饭菜 流走的是血汗”。    郑挺颖/摄影


“光盘行动”需进一步细化


原本在中国,珍惜粮食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政治正确”。唐代诗人李绅的名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直是教科书的内容。我国很多地方力推的“光盘行动”,文博士认为此事很赞。

但她也讲了一件小事:“我去年回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午餐和晚餐都在比较高端的餐厅吃自助餐。我看餐厅里面的标语都是在提倡光盘行动,就问服务员,每天自助餐   吃不完的食物,最后怎么处理?小姑娘回答得蛮干脆:当然是倒掉。政府在餐饮业力推光盘行动是好事,但还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剩余的没有被污染的食物可否公开说明后低价卖出或廉价处理给工作人员?否则光盘行动流于形式,变成做表面文章就没意义了。”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