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玲玉
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这是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一项重要议案。
马化腾已经连续4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有独钟”,但与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马化腾关注的重点却是大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过去三年,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建言?
完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与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相比,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有必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大湾区在海洋生态文明领域的合作步伐。”马化腾说。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马化腾因身体原因将缺席今年全国两会,但他仍以书面形式提交议案,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跨境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协调机制。
完善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9座城市,“2”分别是香港和澳门。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称为“讲粤语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从经济领域的合作拓展至社会治理制度的对接和整合,三地的融合在加深,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扎实。
“要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在新时代的合作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港区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
香港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在两会议案和提案中也聚焦生态环保,建议完善非法捕鱼举报机制,设立跨水域24小时举报热线,加强内地及香港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正在加紧制定,规划中将建立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让发展更充分,让保护更严格。
拓宽环境治理合作领域
“要持续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再造。”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说。
她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促成大湾区城市形成保护水资源的共识,加强“海水淡化”和“再造水”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在大
湾区内成立联合水资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研究整个水资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与委员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去年《纲要》发布,提出以“美丽湾区”为目标,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为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基于这一点,马化腾着眼珠江口,建议全面开展珠江口生态修复整治,加快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将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智慧国家公园。
信息公开是倒逼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要督促相关地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同时推广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全面公开地区的实践经验,切实推动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信息公开。
赋能绿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三地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在加速整合,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方面,智能汽车作为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动力增长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科学规划布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大湾区创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和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围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建议,三地政府应共同投放更多资源,鼓励及扶持大湾区内的企业或机构大力发展环保科技。
提高循环发展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着力点。
陈勇说:“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建立环保园区,可以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在园区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也可以设置研究机构,让三地专业人才共同研究环保技术,将废物转化成新产品或能源。”
探索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先行先试。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发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绿色金融将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