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琪
一群东方白鹳站立在黄河口三角洲湿地上,亭亭玉立。
黄河口,全球新生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这里保持着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独特的生态价值让黄河口注定无法不为人知。去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标志着山东省黄河口国家公园从创建准备阶段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建议,要高质量全面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
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国家公园
除了东方白鹳,黑嘴鸥和鹤类也喜爱在黄河口繁衍生息。这里有着大片的草甸和湿地。不仅如此,黄河三角洲还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这三大要素,使得珍稀濒危的鸟类能到海边滩涂上取食鱼虾。
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暖温带最典型、最年轻、最广阔、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连接、融合着河流、海洋、草原、森林、沙漠、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今,山东省正致力于在黄河口处创建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这也将是我国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国家公园。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有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相关统计显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1种。
保护的步伐不能停滞,国家公园创建同样不能落后。今年山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补水工程,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
“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进入创建验收攻坚阶段,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及管理办法、机构设置方案等8项创建任务已经完成。山东整合8个自然保护地,初步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面积35.23万公顷。”孙建博告诉记者。
除了生态保护,国家公园还强调统筹保护、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种功能。孙健博认为:“国家公园建设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平衡遗产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推动实现黄河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驾齐驱
实际上,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能在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对此,孙健博建议,要尽快组建省级层面的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局,统筹负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细化后续产业发展、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同时科学编制规划,推动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统筹建设。
作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这对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富民意义重大。
如今,在黄河入海口,游客可以感受到河海交汇线的震撼场景,可以“解锁”新生湿地的“红毯”和野生鸟类的互动体验。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坚持黄河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驾齐驱,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聆听黄河故事,寻找文化之根。“下一步还可以开展面向公众的优秀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自然教育基地,让更多人能在旅游中接受自然教育。”孙健博表示。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黄河口区域的居民更是在地保护的中坚力量。孙健博建议:“在全力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建立社区协调发展和生态补偿制度,科学开发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引导和激励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相关企业、园区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推动‘黄河口+’生态产业品牌价值转化,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在黄河口国家公园,人与白鹳相生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