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球热点 >> 正文

国际红十字会估计:缅甸风暴死亡数或超12万

Eedu.org.cn 作者:周小红    资讯来源:北京科技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0

 

资料图片

 

    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之后,5月13日的大雨又一次洗劫了缅甸灾区,这使救援工作雪上加霜,死亡人数还在继续攀升。新华快讯5月16日报道,缅甸强热带风暴导致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3318人,而国际红十字会称,估计缅甸风暴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将高达12.8万人。联合国警告称,如果更多的援助物资不能够及时到达的话,死亡人数可能会再次大幅增加。“纳尔吉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中国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台风专家张玲告诉记者,“纳尔吉斯”于北京时间5月2日18时左右在缅甸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52米/秒,相当于16级台风。这样级别的台风,相当于一辆小汽车以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奔驰。它的力量可以将大树拦腰截断或连根拔起,砖木结构的房屋都可以轻易被摧毁。

    张玲介绍,世界各主要气象预报部门4月28日从“纳尔吉斯”向印度靠近时便开始监测其移动路径。气象部门预测,风暴会向东急转。然而,它没有按照惯常路线进入孟加拉国或缅甸西北部山区,而是突袭缅甸中部地势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矛头直指“缅甸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域广阔,地势低平,多为养虾场和稻田,缺少林木,这也助长了风暴威力。

    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是重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至风暴潮上岸之后势不可挡。一方面,风暴带来丰沛雨水易形成洪涝,另一方面,地势落差较小又使得洪水难以很快泄泻,

    内涝严重。同时,具有较大能量的强风和风暴潮也容易深入内地,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属于典型的多灾集中袭击。

    张玲说,“纳尔吉斯”是40年来第一个在缅甸登陆的热带风暴。缅甸政府在5月1日通过各种媒体发布了热带风暴登陆的预告,但由于缅甸政治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因为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对这场灾难的到来一无所知。即便得到消息的老百姓也显然缺乏抗灾经验,加上不少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畅,事前疏散、转移人口的难度非常大。因此风暴来袭的时候众多灾民无处可去,或者因为害怕失去财产而不敢离开家园。另外,在这个虔诚的佛教国家,很多佛教徒认为强热带风暴的袭击是天意,人应当顺应天意,所以他们选择了留守家园而没有逃离。再加上缅甸政府没有安全可靠的预警系统和抗灾措施,没有将风暴袭击地的居民安全的转移到别处,都成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虽然面对重大天灾,人们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就有相对完善的应对机制来减少死亡。2005年8月28日来自加勒比海的“卡特里娜”飓风在美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登陆。根据美国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卡特里娜”的最大持续风力已经接近每小时282公里,风眼处风力高达每小时362公里。这一数据的风力速度级别与“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相差无几。然而美国在此次灾难后的死亡总人数是1209人,远远低于缅甸。

    美国的全国性灾害应急体制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一体制由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联邦紧急措施署、联邦应急计划、紧急救助职能以及其他有关法规制度组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联邦、州和地方机构三级管理。

    在操作程序上,一般是在发生州一级难以应付的灾害时,由州长申请联邦政府发布“总统灾难公告”,联邦政府在对灾情进行评估后酌情发布总统公告,宣布实施联邦应急计划。如有必要,联邦政府将成立特大灾害应急小组,任命联邦协调官,负责协调各部门的救灾工作。同时,总统将命令联邦紧急措施署署长组建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灾区应急队伍。此次飓风灾害发生后,美国联邦政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机制进行救灾运作的。因此在这次灾难中,虽然仍存在地方应急能力不强、民众危机教育不足等问题,但是还是大大降低了死亡人数。

    张玲告诉记者,我国处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这一地区发生热带气旋的频数在全球各地区中最多,全球每年的热带气旋有38%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防御超强台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点。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开始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预警,沿海及内陆有关地区也要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Tags: 红十字会,缅甸,风暴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