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外动态
 
  • 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将物体表面变为电源

    [内容预览]

    | 2022/12/15 8:44:10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程师在最新一期《小方法》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款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快速方便地将任何表面变为电源。这款比人头发丝还纤薄的太阳能电池黏附于一块织物上,重量仅为传统太阳能电池板的百分之一,但每千克的发电量是其18倍,可集成在船帆、救灾帐篷和防水布、无人机的机翼及各种建筑物表面。 为生产太阳能电池,MIT有机和纳米结构电子实验室

    [阅读全文]

  • 新复合光催化剂能分解难降解ç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9:04
    科技日报北京7月2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化学工程杂志》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的化学工程师改进了他们对光动力催化剂的设计,该催化剂可快速分解全氟辛酸,全氟辛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问题的“永久化学污染物”之一。 研究团队在2020年发现,常用于化妆品的氮化硼粉末暴露在波长254纳米的紫外线下时,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破坏水样中99%的全氟辛酸。研究论文通讯作者、莱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

    [阅读全文]

  • 生物传感器:废旧光盘的“第二次生命”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6:09
    科技日报北京7月31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由于电子产品寿命短暂,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给了废弃的光盘“第二次生命”——将它们变成廉价且易于制造的柔性生物传感器。 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将金色光盘的薄金属层从坚硬的塑料中分离出来,制成传感器,以监测人类心脏和肌肉的电活动,以及乳酸、葡萄糖、pH值和氧气水平。这些传

    [阅读全文]

  • 利用太阳能生产航空燃料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4:10
    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生产航空燃料的燃料生产系统。他们已经在实践中应用了该系统,该设计有助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焦耳》。 “我们首次在一个完全集成的太阳能塔系统中演示了从水和二氧化碳到煤油的整个热化学过程链。”论文通讯作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Aldo Steinfeld说。以前利用太阳能生产航空燃料的尝试大多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航空业在造成气候变化的全球人为

    [阅读全文]

  • 国际最新研发微生物墨水:可打印3D材料能隔离有毒化学物质

    [内容预览]

    | 2021/11/24 21:37:27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概念验证的生物技术研究论文称,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微生物墨水,可以用来打印具有功能性和可编程属性的3D材料。这项技术研究还演示出其潜在应用价值,比如隔离环境中出现的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BPA)。 该论文介绍,直接利用微生物制备无需添加其他聚合物或添加剂的打印墨水,为传统材料不可用情况下的材料制造打开了新的

    [阅读全文]

  • 国际最新研究:利用太阳能在大气中集水或可供10亿人饮水

    [内容预览]

    | 2021/10/28 21:15:00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展一项以假设装置为模型的全球评估表明,利用太阳能在大气中集水,或可为约10亿人提供安全饮用水。这项发现或有助于为新兴和未来集水技术设计提供参考。 该论文介绍,全球约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一般认为,大气集水装置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该类装

    [阅读全文]

  • 种子穿上新“外衣” 锁水抗旱长得好

    [内容预览]

    | 2021/7/12 15:35:08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种子穿上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随着世界气候持续变暖,许多干旱地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农业生产压力。据7月8日发表在《自然·食品》杂志上的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包衣工艺,可降低种子关键发芽阶段面临的缺水压力,甚至同时可为种子提供额外营养。 该团队开发的是双层种子包衣。此前的版本能使种子抵抗土壤中的高盐分,但新版本的目标是解决种子的缺水

    [阅读全文]

  • 荷兰第一朵郁金香诞生在这里

    [内容预览]

    | 2020/1/10 21:56:17
    ◆刘少才 众所周知,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但荷兰第一朵郁金香产自哪里却少为人知。笔者近日到荷兰,才知晓这里的第一朵郁金香就产自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 尽管莱顿是荷兰一座小城,但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却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极具声望及学术地位,更是荷兰王国第一所大学。 莱顿大学植物园名气很大,它不但是荷兰最大最早的植物园,还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园,是植物教学和科研的场地,自

    [阅读全文]

  • 新研究显示,亚马孙森林再生比想象的要慢得多

    [内容预览]

    | 2020/1/10 21:53:52
    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生态学》杂志近期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亚马孙森林在被采伐后,再生速度可能比此前预期的要慢很多。这些发现可能对气候变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森林在经历砍伐重新生长后通常被称为次生林,也被认为是对抗人类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工具,研究显示,次生林吸收大气碳的能力可能被高估了。 这项研究基于20多年来对森林再生情况的监测。截至目前,巴西帕拉联邦大学和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对位于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全球变暖有抑制作用

    [内容预览]

    | 2019/1/21 21:05:47
    近日,一项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阐明了空气污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指出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气溶胶颗粒污染对地球有降温作用,可以部分抵消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 云的微物理结构很大程度上由气溶胶决定,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当空气抬升和冷却时,水蒸气凝结在气溶胶颗粒上并形成云滴。“当空气中存在大量气溶胶颗粒物,所形成的云是由大量的小云滴组成的,云滴越小通过碰并产生云滴的

    [阅读全文]

  • 光驱动水裂解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

    [内容预览]

    | 2018/7/13 11:22:08
        科技日报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0日发表了一项化学领域最新突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模拟太空的近零重力条件下,通过光驱动水裂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该成果有望应用于长期星际飞行,利用水来生产设备用所需的燃料和可呼吸的氧气。     植物能通过叶绿体收集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揭示谷类作物耐旱的奥秘

    [内容预览]

    | 2018/5/1 22:26:23
    新华社华盛顿4月28日电(记者周舟)麦、稻、玉米等谷类作物的抗旱能力通常比其他很多植物强。德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其中的原因,相关知识有望用于培育抗旱能力更强的农作物。 植物叶、茎等处的气孔是空气和水蒸气的通路,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完成光合作用,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气孔排出,而它们的通过量则由保卫细胞的开闭来调节。其他植物的气孔周围通常只有一对保卫细胞,而谷物的叶片气孔周围,在一对哑铃状的保

    [阅读全文]

  • 可生物兼容的新材料像变色龙

    [内容预览]

    | 2018/4/3 8:58:28
        科技日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生物组织拥有复杂的力学性能——柔韧而坚固,但合成材料难以再现这些特性。现在,一个国际团队生产出了一种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合成材料,既有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能,还可在变形时改变颜色,就如变色龙的皮肤一样。研究人员称,新材料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大显身手。    

    [阅读全文]

  • 新型污染吸附材料比活性炭更高效

    [内容预览]

    | 2018/3/22 10:30:25
    据新华社电 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材料,可比活性炭更有效地清除废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而且制备过程也更环保。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在线开放期刊《化学前沿》上。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埃尔扎·波恩特姆皮团队介绍,这种“绿色”吸附剂的合成原材料包括海藻酸钠和硅粉,前者可以从海藻中大量提取,后者是硅合金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副产品。合成过程简单,可大规模生产。 研究人员利用污染物“亚甲蓝染料”

    [阅读全文]

  • 废弃汽水罐可变身汽车燃料

    [内容预览]

    | 2018/3/20 10:37:45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有色金属和黄金教研室科研小组,在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格罗莫夫教授的指导下,研发出从铝和有色金属废料中获取可替代的环保燃料(氢)的方法。处理一个装过汽水的小饮料罐(0.33升),将能为汽车提供行驶20米的燃料。     有些国家对铝和有色金属废物进行分类,将其重新熔

    [阅读全文]

  • “再生能力”背后的遗传学基础揭示

    [内容预览]

    | 2018/2/1 22:29:02
    科技日报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了两篇基因学论文,欧洲两组团队分别报告了美西螈和真涡虫的基因组,揭示了神秘“再生能力”背后的遗传学基础。其中美西螈的320亿个碱基对,是目前组装出的最大基因组。 美西螈全部肢体都可以再生,而真涡虫甚至可以在被切成碎块后,重新长出整个身体。研究人员一直都想彻底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弄清这种人类不具备的“再生能力”背后根本的遗传机制。 此次

    [阅读全文]

  • 气候工程实施骤停将带来严重影响

    [内容预览]

    | 2018/1/29 16:59:09
    据新华社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给地球降温的气候工程一旦实施就不可骤然中止,否则会导致气温报复性反弹,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为对抗全球变暖,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类还在开发一些主动改造气候的方案。以往的气候工程研究集中于对气候本身的作用,美国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的新研究则首次探讨了生物圈可能受到的影响。 在大气层上层喷洒二氧化硫,是当前最受青睐的气候工程备选方案

    [阅读全文]

  • 科学家证实水有两种液相

    [内容预览]

    | 2018/1/17 14:30:04
    科技日报东京1月16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日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施的激光器SACLA,成功捕捉到过冷状态水(H2O)的结构,验证了水存在液—液相变的临界点,并能在两种液相间转变。 生命离不开水,但人们对水的理解尚不完善。水在温度降低时的密度、热容量、等温压缩率等热力学的特征变化与其他液体呈相反状态,由此引发了对水的热力学特征的长期争论,出现了各种假

    [阅读全文]

  • 瑞典研究发现零下44摄氏度水的物理性质最奇特

    [内容预览]

    | 2018/1/1 10:41:34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瑞典一项新研究发现,水能在两种不同的液相形态间振荡切换,这种振荡在零下44摄氏度最为剧烈,导致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在这个温度下表现得最为奇特。 与其他物质相比,水的物理性质独具特点。例如,多数物质的密度会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并且固态密度大于液态;但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而冰的密度反而比液态水小。一直以来科学家对这些特性的成因充满好奇。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安德森·尼尔松领衔

    [阅读全文]

  • 化学和海洋科学学科重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内容预览]

    | 2017/12/16 10:23:26
    化学学科重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1.利用纳米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天然气直接制乙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与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研究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

    [阅读全文]

172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