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
本报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游雪晴) 刚刚结束的G8峰会上,西方国家宣称将在2050年减少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声明又将人们的关注再次聚焦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巧合的是,在G8峰会召开的同时,第325次香山科学会议也把议题定格在全球变化上。这次以“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人类活动及经济学问题”为主题的会议,吸引了国内外40多位学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缺乏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机构协调和顶层设计。
据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介绍,我国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全球变化研究能力,参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达到9000多人,其中有近50位两院院士,约70%%的研究人员是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目前,我国涉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和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超过100个,有关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数据库130多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碳通量网是我国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和数据支撑。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被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古环境重建;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陆—气通量观测研究和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研究等。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体现为全球观测、模拟系统能力不足,地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综合交叉研究薄弱,数据获取、综合与一体化能力不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政策的交叉不够;原始创新不足,缺乏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研究范围多局限在国内,缺乏全球尺度研究;我国对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积累不够,尚未形成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体系,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机构协调和顶层设计。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面向科学前沿,发挥学术资源优势,满足国家需求。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注重地球系统的过程研究与试验,注重区域对全球变化贡献的研究,注重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推进对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解与预测,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提升全球变化领域我国的国际地位。
与会专家表示,21世纪地球系统研究的发展将带给地球科学一场全新的革命,加强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对提高未来环境预测的科学性、促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