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勇担企业公民责任
编者按 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颁奖大会暨第十三届绿色中国论坛7月8日在京举行。相关部委领导、获奖项目所在省市领导、行业领导、获奖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和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在颁奖大会上发表讲话。随后,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建设单位的代表及部分专家作为论坛嘉宾先后发言,总结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宝贵经验,并向社会和公众传递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报特摘登部分领导及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环境友好工程应该经得起检验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潘岳
今天正好是7月8日,离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一个月时间,我们在这里庄重地举行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颁奖大会。“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这一奖项是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最高奖项,自2005年8月设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这次评奖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的反响之强烈、申报的数量之多,涉及的省、市、区与所处行业面之广,都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每两年一届的“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评选的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关注。
环境友好工程应该是一个优质的工程,应当经得起专业的评判,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在环保的基础层面上说,这个工程项目从环评到工程的初设计,到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都必须符合环保的准入条件及相关的环保技术指标;在经济发展层面,意味着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要依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尽可能地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环境文化层面,它越来越代表了强势的绿色技术的竞争力和绿色文化的竞争力。因为每一个环境友好工程的实质,就是将工程的建设、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文化理念和社会人文的理念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众满意、工程与环境相和谐。这次评选出来的十大工程就是这方面的杰出典范。“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责任,一个社会发展的有形指标,是一个示范。越来越多的环境友好工程构成了中华辽阔大地上可视化的标识,代表了积极、健康、和谐的力量。
自2003年9月“环评法”实施到2007年,5年来环评“一票否决”使得投资总额达两万亿元左右的“两高一资”重大项目停了下来,使得电力、钢铁、石化、造纸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更加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和审计要求。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分成5个组,每个组都是由副委员长亲自带队,全部下到各个省、市、区,对“环评法”的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的执行力度。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环境的承载力日益加大,资源紧缺的压力愈加明显,在环境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的同时,对应着的是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中国下一步政治、经济战略发展的方向。为此,我们更要站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角度,多树立一批环保工程的典范。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现在看来,主要缘于当初在决策上很少考虑环境的因素,造成结构上的不协调,例如过去的产业规划、区域规划、流域规划,以及现在引起的城市争议,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的矛盾,就是当年布局规划的问题。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的积极推动、支持下,规划环评条例的制定尽管面临着很多的阻力,还有一些认识、技术上的差距,但是它的制定和出台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我们组织相关的专家做了一些调研,为规划环评提供了依据。例如关于环渤海经济圈、曹妃甸、滨海新区等区域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环境承载能力的调研报告,北部湾等地海域承载力的调研报告等。此外,还设立了一系列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试点。我们还将就这些试点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税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为这些规划环评赋予相关的经济政策,这和我们的工程有什么关系?就是今后将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总量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再根据这些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的经济政策,支撑今天的环境友好工程项目。
今天,新一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诞生了,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此也感谢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坚信,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有序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将诞生在未来的中国。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珠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 潘岳: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履行绿色责任 环保监督不可少 天津市:迎奥运生态文明尽显细微处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绿色奥运正逢时 美丽“椰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之城在这里崛起 实践生态文明 建设秀美珠江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举行 科学时报:对环保战略的思考 工业老城的生态“命门”——淄博市建设生态文明践行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