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校园速递 >> 正文

51名小学生的小岛课堂

Eedu.org.cn 作者:王小玲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1
摘要: 我们探寻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希望课堂不再被教室的门、学校的墙、教科书的框所禁锢,让学校成为既符合孩子期待又能孕育出堂堂君子、积极公民的场所。

▲图为学生为小鸟搭建的“家”。方慧敏摄

图为学生锯木头,为小鸟搭窝。

图为学生在石头上作画。方慧敏摄

 

 

阿姨,我想在这里多待几天……我希望每天可以被小鸟的叫声叫醒,和它们做朋友。

未来教育,一定不是在教室里的不闻窗外事,而是真实生活的还原,是来源于真实的问题情景,是把学习交还到孩子自己的手上。

我们探寻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希望课堂不再被教室的门、学校的墙、教科书的框所禁锢,让学校成为既符合孩子期待又能孕育出堂堂君子、积极公民的场所。

◆本报记者 王小玲

以地为座,以天为灯。湖水清唱是下课铃声,纷繁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某班的同学日前在成都郊外的麓客岛度过了充实的3天。51名孩子跟随老师,在小岛上写生、读诗、开故事会、给小鸟搭窝,学习如何真正地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给小鸟搭个家

从成都市天府广场一路南下23公里,便是郊外的麓湖。这里有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工岛——麓客岛。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群来自成都市实验小学的同学。男孩小董正坐在树下给石头画画,蓝色的石头上开了朵黄色的小花。

男孩喜欢分享,经过简单的交流,就把记者当成了朋友:“阿姨,我想在这里多待几天。这里没有作业,还可以从那边的山坡上滚下来,好好玩。”男孩说着便牵起记者的手,带领参观孩子们给鸟儿搭建的小窝。

几座由木头、芦苇、石头、野花等搭建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帐篷、蒙古包和小房子坐落在草坪上。其中一座1米多高的木制小房子叫“蜗牛与飞翔之家”,是班里蜗牛小组和飞翔小组学生一起完成的。房门口悬挂着孩子们精心设计的门帘——芦苇。帘外是天地宽广任翱翔,帘内是室内花园畅休憩。参与搭建的男孩说:“我希望每天都可以被小鸟的叫声叫醒,和它们做朋友。”

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围了过来,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杰作:“这些木头和树枝是我们自己搬过来的。”“从上午一直搭到下午。”“我们组失败了两次,都灰心了。不过最后还是搭成了,虽然和其他组比,是最小的。”

成都市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刘晓虹告诉记者,开展“小岛学校”课程项目,是为了让孩子将所学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小岛上,我们感觉舒服吗?岛上还有其他“居民”吗?我们的到来会给它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刘晓虹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真正地与周围生活的环境相连接,从而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为岛上的动物代言

麓客岛属于人工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随着上岛的人越来越多,人和环境、人和动物怎么和谐共生?

弄清这些问题,不靠简单的说教。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从不同学科入手,为孩子们呈现自然大课堂。

音乐老师郑琳子和雷萌为孩子们带来了《森林狂想曲》。老师带着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飞过森林、河流、田野,细细辨别大自然里的独特声音。有的孩子模仿动物的叫声,有的则用碗、水、玻璃杯、报纸等物品模拟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和雷声,奏出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

“这不仅是一首简单的交响曲,更是一首转换了生命角色、跨越物种界限的自然音乐体验。”实验小学的白老师说。

除了感知,我们还能在这个自然环境中为鸟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

针对这个问题,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和四川省环保宣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做了深入的交流,设计出最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启发方案。

科学老师赵克保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岛上鸟类的种类和习性,为这些小岛“原住民”设计一个“家”。外援团KK老师团队,带领51名孩子以大地为画布,以“家园”为主题,为鸟儿建起梦想之家。

整整一天的体验,从头脑风暴,到设计草图,再到实施,孩子们乐在其中。他们在大自然中取材,扛木头、编树枝,把情感赋予手边艺术。

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任务。思考、尝试、争吵、推倒、建设、寻求帮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试错的勇气,学会沟通、交流、妥协、合作。

“这个鸟巢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贺蓓老师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认真思考动物、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把自己的设想付诸行动。

未来学校发展向何方?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怎样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校的大课题。

今年初秋,成都市实验小学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向学生征求意见:怎样让学校更面向未来?

孩子们提出:学习可以更有趣些吗?课堂可以更活跃些吗?学校可以是我们喜欢的模样吗?

“孩子的愿望直指未来学校建设中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流程的再造’问题。”刘晓虹说,未来教育,一定不是在教室里的不闻窗外事,而是真实生活的还原,是来源于真实的问题情景,是把学习交还到孩子自己的手上。

课程是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成都市实验小学构建“小学生·大课程”的课程体系,各学科、各班级根据自身特色开发课程。如有的班以“叶”为主题,从观察茶叶,到制作抹茶蛋糕,实现学习的延伸。而学校本学期每周五都会安排两个课时这样的课程。

在此背景下,学校里爱思考、爱创新的老师也走到一起,成立了“雅园教师创社团”。他们探寻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希望课堂不再被教室的门、学校的墙、教科书的框所禁锢,让学校成为既符合孩子期待又能孕育出堂堂君子、积极公民的场所。创社团开展研究和实地考察,多方论证,力求兼顾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专业性、课程板块的有序性、课堂设计的活动性与知识性。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讨,创社团拿出了一份名为《小岛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这让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3天。

刘晓虹表示,课程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四川省环保宣教中心、“早点环保”、“PLUS+”、麓学堂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她认为,探索未来教育模式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打破学科界限,能更好地服务孩子的成长。越过学校的围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