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市场资讯 >> 环保产业 >> 正文

建设“无废城市”的好“助手”

Eedu.org.cn 作者:乔建华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7
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废产生量越来越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材行业消纳固废优势明显。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副秘书长孙星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材行业年消纳固废量在15亿吨以上。”

本报记者 乔建华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废产生量越来越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材行业消纳固废优势明显。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副秘书长孙星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材行业年消纳固废量在15亿吨以上。”

《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强调,未来要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对大宗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力度。

固废资源化利用后成为建材原料或产品

固废包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等。这些固废都能在建材行业得到资源化利用。

孙星寿介绍:“建材行业是最好的‘城市净化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建材行业是得力的‘助手’。所有的废弃物都可以经过处理,按照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形成新的建材原料或产品。”

工信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提出,加快提升固废利用水平,尤其支持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废弃物。

那么,固废在建材行业是如何延续价值的?

记者了解到,一部分固废可以替代建材行业的燃料,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可燃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等,通过继续燃烧产生热值,可替代传统煤炭能源。

另一部分可以替代建材原料。《方案》提出,加快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电石渣、磷石膏、氟石膏、锰渣、赤泥、钢渣等含钙资源替代石灰石的比重。这些材料在水泥、砖瓦及墙体材料、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建筑砂石骨料、道路填充料等领域都能得以应用。

建材行业可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物质,次生危害较小

据了解,建材行业主要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对城市污泥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处理。针对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窑炉对其进行高温分解,降低有害性。

“部分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如果温度不够高,燃烧时间不够长,极易带来次生污染。” 孙星寿坦言,一些垃圾中

的成分是不能自然降解的。比如重金属,就算在垃圾发电厂烧成灰,重金属还会存在于飞灰中。这种垃圾飞灰是危险废弃物,里面富含重金属和毒性,如果最终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随着填埋量的增大和时间的推移,有害物质很可能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如果在建材行业的水泥窑炉内焚烧使用,这一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水泥煅烧温度一般是14500C,足以分解很多有害物质,并且重金属最终会成为水泥的矿物组成成分,被固化于水泥中,极大降低危险废弃物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危害。”孙星寿告诉记者。

对此,金隅冀东水泥公司绿色低碳推进部部长姜雨生也表示赞同。她指出:“部分工业垃圾用水泥窑焚烧处置更合理。例如汽车内饰和电缆外层都含有含氯有机聚合物材料,如果焚烧温度不够高,焚烧时间不足,容易产生二噁英。但这些材料如果在水泥窑高温焚烧条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彻底实现无害化处理。”

“电池、毒品等通过水泥窑进行焚烧,也不会有残留物。” 孙星寿指出。

推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材行业对固废的消纳情况并不相同。其中,对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始较早。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政策支持,当下水泥、混凝土和墙材生产每年消纳的大宗工业固废占固废综合利用总量的70%左右。

近年来,随着相关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建材行业对污泥、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日渐增多。不过,姜雨生介绍:“目前,生活垃圾在垃圾焚烧企业也能被很好地处理,所以一般会优先送去垃圾发电厂。相对来讲,水泥厂消纳大宗工业固废较多。”

另外,给市民带来困扰的“垃圾围城”问题,在建材行业也能找到解决路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情况差别较大。

“我们回收建筑垃圾,经过自主研发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制作成再生骨料,品质好、含杂率低,可以替代天然砂石,并逐步形成九大类20余种再生产品,广泛回归城市建设、水体治理、园林造景等多个领域。”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告诉记者,“2021年,北京市怀柔区产生了约200多万吨建筑垃圾,全部由我们企业回收并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资源化率达95%以上。”

孙星寿表示:“建材行业具有消纳固废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建材行业这一特性,可以极大地减轻固废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净化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对促进建立资源全生产周期管理和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