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青海湟水谣——青海母亲河忧思录
一条在中国版图上不算太起眼的区域河流,在记者眼前流淌了18年。
这是一条从青海湖东北侧祁连山脉流淌出来的小河。它淌过青藏高原的边缘,吸纳上百条草原山涧支流,滚过青海黄土高原的六大河谷盆地,在甘肃永靖县上车村注入黄河,全长374公里,在青海境内长约336公里。
它就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被誉为“青海母亲河”的湟水。
1988年盛夏,记者从北京出发、沿着中原和西北铁路跨过兰州时,很快在甘青交界目睹一条界河叫“大通河”。旅友说,这是黄河二级支流,属于湟水流域。“湟水”,就这样初次印入脑海。但是,多年来一直惶惑,青海西藏地区在华夏史上没有建立过统一大王朝,却让这条近似黄河的水流,为何染上“皇家”气魄……
青藏高原被誉为“众山之根,众水之源,众神之所”;由于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青海,青藏高原上的第二大省青海,也被美誉为“三江源”“江河源”。今天,530多万青海人,尽管还较为贫困落后,但是,他们深深以“三江源”“江河源”“中华水塔”为荣,顽强奉献在这片神秘的大地山河上。其中,298万人就生活在这条衔接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湟水河流域。
2005年初夏,青海专家们告诉记者,湟水发源于青海湖畔海晏县肯特达坂山南麓,河源海拔4395米。它北依达坂山,与湟水支流大通河相隔,南靠拉脊山与黄河干流分水。湟水干流流域虽在省内只有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2.2%的土地,多年来却依然艰难地养育着占全省55%的人口。
我顿时对日夜流淌在身边的湟水河敬佩起来,关注起来。
实际上,关注湟水的人,远不止记者,远不止今天。青海学者几十年来精心研究河湟流域,挖掘河湟文明,研发湟水流域,造福300万各族人民。5月以来,在青海湟水流域奔波着两支人影。
一支是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赵乐际、宋秀岩、骆惠宁、刘伟平、李津成、穆东升等人,他们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阶段,在构建和谐青海部署中,悉心倾听各族干部群众呼声,迅速把生活在湟水流域人民的生态经济问题提上日程,孕育胸间。
5月7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视察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时响亮提出:“湟水流域作为我省一个重要的地区,居住着全省近60%的人口,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生态保护区等项目陆续规划实施,当前要把整个湟水流域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十一五’规划中全省绿化、环保的重点,认真作好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湟水河南北两岸绿色走廊。”接着,他在西宁考察时,再次呼吁:“要将西宁建设成为山川秀美、山花烂漫、和谐文明、人心向往的高原花园城市。要搞好西宁南北山风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一个走廊式的大南山公园,做到南山一体化,把南北山绿化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中。”
7月4日,省长宋秀岩在会见记者时说:“过去我在省委抓农村工作,主要抓了湟水流域海东地区农民培训和龙头企业带动,今年省政府又重点拿出6个龙头企业培养支柱产业。今年,要完善青海湖环湖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结构,要完成湟水流域生态经济规划编制,加快解决这个人口多、困难大的地区和谐发展问题。”
第二支人影,是受省政府邀请,6月专程来青海考察湟水流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张新时、山仑两位院士,以及省内相关部门、院所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们。张新时、山仑两位院士和大家奔波三天,重点考察湟水流域“三带一川”,并与国家林业总局副局长李育才深入交换规划建设意见。6月20日至今,由省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组织沿湟8县和5区120多名科技人员,自甘青交界的湟水入河口,溯上游逐段调查,到记者发稿时止,这支队伍,还在海东地区平安县峡群寺林场倾听地方反映。他们或骑马,或徒步,扎帐篷,宿民房,要不停奔波到今年8月,才能梳理完湟水干流河谷与南北山区的生态现状,收集完沿湟干群的建议要求,乃至提出初步规划。
生长在湟水流域的藏族干部、省林业局局长李三旦,有着在黄河源头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林业战线长期工作的丰富阅历。他在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生态保护区和湟水干流流域三大科考后,酣畅淋漓地向记者表白心迹:“这三大区域保护与建设工程让我挑,我会首选湟水干流流域的规划建设。这里,关乎着青海60%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态问题,也是青海未来最有希望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流域。”
愿望,现实,科学,正在湟水流域磨合。不久,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民盟中央领导人,也将再赴青海科考湟水流域,为国家关注湟水流域呼吁加油。在上下结合、专家与当地思路的磨合冲撞中,湟水流域将会凸现一个更科学、更远见、更可操作的发展建设轮廓和远景。已经在冲撞中闪射出来的生态经济思想火花,开始照亮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人文地带,开始吸引国家和地方地、州、市、县加大合理投入。青海母亲河将孕育更为丰美的乳汁,哺育湟水流域的儿女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依山静听山水音,清微真个洗尘心”。
18年后,湟水依然哗哗流淌,青海花儿频传心声。记者追随科考工作者深沉的脚步,重踏这片斑斓多彩的土地,无论是青海湖畔,日月山下,还是山涧密林,湟水河谷,湟水民谣声声入耳,百姓心声字字珠玑。在“十一五”宏伟规划的编制进程中,记者旨在以稍微全息的记录,悉心倾听青海湟水谣,并期许更多读者将科学的审视,关注的心力,早早投向“青海母亲河”……
Tags: 青海,母亲河,忧思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