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节能减排考核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契机

Eedu.org.cn 作者:王晓梅    资讯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8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一年,而不断创出新高的国际油价更使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事实表明,我们已经处于新能源领域大发展的拐点上。(3月13日《证券时报》)

  数年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上上下下采取了多种措施,进展很大。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46.6%,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8亿吨。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与经济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提高。“科学发展看环保,和谐社会看民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二是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两年来,全国环保投入达到了5500多亿元,占同期GDP的1.24%。三是出台了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国家打出了经济政策的“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证券等政策,并且加大了减排目标责任的考核力度。四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环保手段,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但目前我国节能减排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改变,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还不足,节能减排的一些重点治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等。

  为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要求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每年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作为实施责任制、问责制的一个重要依据。笔者认为:今年五六月份全国各地的省长市长首次迎来的“大考”———节能减排考核不仅催生新能源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新能源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由于新能源除具有清洁环保等典型特征外,还可以降低对煤炭、石油的过分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在石油危机频现以后,发达国家通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降低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挑战即机遇。从目前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来看,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在去年春天通过了“三个20%”的能源政策,即到2020年,要提高能效20%;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占到欧盟能源消耗的20%。德国和法国还提出,到2050年,两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要超过两国发电量的50%。日本的生物能源计划预计投资2600亿日元,从2010年起在全国建500个示范区。东盟10国也制定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利用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东盟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去年9月,履新不久的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中国政府将在今后三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支持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开发。

  新能源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是不容置疑的。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全球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日趋加速的气候变化,更使能源也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个以节能减排、以开发新能源为标志的全球合作新时代也正在朝我们走来。我国有着丰富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主要有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5万千瓦及以下小水电资源量为1.25亿千瓦,遍及全国1600多个县、市;我国的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华北北部、甘肃、宁夏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海上风能资源总计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0亿千瓦;我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以上,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也分布广泛,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当前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新能源的研发能力,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让消费者可以自由地选用新能源。随着中国重工业化的进展,中国能源消耗数量与比重越来越高,新能源显著作用将进一步提升。期待各地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能源经济时代的到来。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Tags: 节能减排,新能源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