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对气候变化,NGO能有何作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 7:51:46 | 【字体:小 大】 |
助力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但收效甚微
配合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无疑是中国NGO最为外界瞩目的工作之一。但是,不少网民质疑,NGO“搀和”气候变化谈判,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
NGO参与气候变化谈判,首先是作为谈判观察员,监督参与谈判的各国,尽量促使西方大国公平公正地看待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其次,NGO出版谈判评论简报,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一影响会延伸到公众,进而对一些国家形成压力。最后是民间外交,来自不同国家的NGO在会场相遇,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合作的良好机会。
正如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环境与能源项目经理陈冀俍所言:“国家间缺乏信任是谈判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民间的信任与合作是推动政府间信任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从2005年以来,中国本地NGO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工作。黄浩明介绍说, 中国NGO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和国际活动,我们从巴里岛开始每年都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时在哥本哈根、波斯坦、坎昆、德班、多哈及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举办边会。同时开展了大量的交流、培训,包括加强中欧气候变化交流、NGO参与气候变化立法、中国NGO联合行动及中小学气候教育项目等 。
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本地NGO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这个集体的一部分,总共有60多家中国环保NGO一系列的活动,全方位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来。
近年来,尽管中国的环保NGO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满怀热情地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但环保NGO工作者仍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去参加国际会议,能代表谁?整天飞来飞去,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此前,凤凰网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45.4%(19594票)的受访者认为,NGO在遏制气候变暖中的影响力有限。气候组织全球CEO史蒂夫·霍华德认为,此调查较为客观,NGO非常热情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是收效甚微。
这些质疑反映出中国环保NGO在参与气候谈判过程中,确实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