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对气候变化,NGO能有何作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 7:51:46 | 【字体:小 大】 |
重新定位角色,加强能力建设
在浮躁、凑热闹的批评声中,环保NGO也在反思自身角色定位和能力建设的问题。
分析国际范围内NGO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他们发现,NGO在积极推动和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只有影响国际层次上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组织所代表的利益;与此同时,CAN、WWF等NGO在自身的立场上努力地代表全球利益而非狭隘的国家或私人部门利益,从而获得较高的影响力;而一些NGO倾向于融入国家和国际层次的NGO网络中,一方面联合行动以增强影响力,另一方面跟踪国际谈判和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把全球的新思想、新做法带到地方实践中去。
毫无疑问,NGO对决策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专业性。气候变化议题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家层次都具有很强的利益背景和政治性,气候变化领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研究型NGO,而传统的倡导型NGO也倾向于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例如,气候组织等这样一些成立时间较晚,但专注于气候变化这一领域的组织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力。
苏伟近日在“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在行动”主题边会上表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NGO的交流和合作,为其参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拓更加丰富的途径。
在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已经认识到了NGO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积极作用,应该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的参与环境和多样化的参与途径,包括在公众参与、公众监督等方面提供制度性渠道,使NGO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在公众教育等政策实施环节加强与NGO的合作;支持本国NGO参与到国际气候谈判中,传达中国民间的声音。
同时,对于本土NGO,政府不能因为其能力不足而忽视他们,相反应注重扶植和培育,帮助他们在干中学。若等待其成熟而用之,则中国NGO永远无法成长,永远无法在国际舞台立足。
国内部分环境NGO曾因不专业而饱受质疑,对待气候变化这样的议题,国内NGO更加需要注重专业性。
中国NGO应该提高专业性,提升参与能力已成为NGO成长的必修课之一。王彬彬建议,“NGO要夯实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建设,增强相互信任,加强与政府等各方的有效互动。”
而唯有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才能充分审视国际国内环境,找准其自身合适的定位。例如,国内活动要符合国内经济政治背景,把重点放在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及公众意识培育上,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既需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又需要专业而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在国际上的活动则一方面要站在地方的角度对全球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将地方的信息和现实需求反映到国际社会中。
有关专家表示,提高专业能力,首先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专业化水准;同时,要促进NGO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通过培训和与科研机构或相关专家的通力合作,提高NGO的专业能力和相关科学知识积累。
王彬彬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NGO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NGO不是添乱,而是和政府等多方一起促进气候变化应对方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NGO须积极寻找潜在的参与领域或机会。NGO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发现被政府和市场忽略的环节。相关方面的专家指出, CDM和自愿减排等领域还缺乏NGO参与, NGO可以在CDM项目活动中发挥可持续论证、公众质疑、标准创建、减排监督等作用,在自愿减排领域可通过推动企业和个人担负社会责任而参与到其中。
谈及中国NGO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政府、媒体和NGO三者应加强互动,因为政府是谈判实施主体、信息发布主体、新闻内容主体;媒体是信息传播者、舆论引导者、第三方观察者;而NGO是活动参与者、民意表达者、谈判推动者以及三方沟通桥梁。” 上一页 [1] [2] [3]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