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陈雷: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为全面落实中国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于2012年4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高级圆桌会议”。来自不同地区、部门、区域、行业及各相关组织的代表,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主题,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凝聚共识,共话发展。现摘录四位嘉宾出席论坛时的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水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资源配置调控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制度框架,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水与卫生千年发展目标;以年均1%的用水低增长支撑了年均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农业用水连续30多年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提高了78%,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八连增。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保障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今年1月,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粗放低效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二要抓紧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尽快将指标分解量化到各流域和行政区域,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三要加快建设水资源配置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逐步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以及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调度。四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领域的节水防污,搞好废污水处理回用、雨水集蓄利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淡化利用。五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规划体系,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细化各项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六要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七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和水市场制度,着力破解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八要落实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主体,强化考核评估和监督,加大国情水情宣传,加强部门之间、流域之间、地方之间协调配合力度,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水资源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水伙伴组织长期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在推动中国水资源保护、管理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和支持政府与非政府间组织的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