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述评
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涉及的基本理论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颇多,如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学、系统科学、安全科学等。这里仅简略提及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生态学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科学中被表述为人地关系论,它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整个地理科学的核心理论和中心问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理论经历了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然后发展为现今的可持续发展论。该过程充分体系了人类对人与生存环境关系的基本认识、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转变。然而,不管该趋势如何变化,从人地数量的简单对比,到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乃至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人地关系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
广义的人地关系是指人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简单理解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人地关系是指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亦即不同人地关系状态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土地生态安全概念提出之前,一些学者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土地承载力及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味着土地生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能对人类提供完善的土地生态服务或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人地关系理论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多维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它包括三层最基本的涵义: 一是“需要”的涵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二是“限制”的涵义,限制资源与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使其不超过资源与环境承载极限;三是“协调”的涵义,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者说协调“需要”和“限制”之间的矛盾关系,使二者之间在“适度”与“协调”的前提下求得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保障,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已应该包括经济结构与机制的优化,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动态调节性和输入输出转化能力的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理论的延续和拓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是基于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和实践观,而这一切要求社会发展建立在国土资源安全基础之上。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支撑。
(三)土地生态学理论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在生态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土地生态学主要研究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生态设计、评价与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基本任务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和管理,一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的生态规律。吴次芳在其著作《土地生态学》中指出,土地生态学的基本任务还有阐明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严重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学在这个背景下便应运而生。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在生态平衡及协调论、系统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动力源—汇理论及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等。土地生态学理论认为,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母系统,从土地生态适宜性角度分类,即对指定生态用途的适合程度进行分类,土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用地生态系统。通过对各类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过程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定向控制土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与过程、促进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供基本依据。可见,土地生态学理论是与土地生态安全直接紧密联系的基础理论。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