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述评

作者:吕晓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9

 


    三、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从不同程度、从不同层面构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内容和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的初步研究逐渐出现,但系统探讨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综合现有成果来看,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和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关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先后有诸多学者针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土地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演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另外,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也是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有关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生态成熟度与生态价位概念的提出在该研究领域有很大用途。


    土地生态安全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土地为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的服务功能:资源功效——包括其承载功能、生长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资产功效——包括其凝聚资本的功能、土地的所有权经济实现与市场实现的主要方式;生态功效——包括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的维护、调节局域气候、净化污染物的效应;政治功能——包括土地所体现出政治地位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社会保险功能、社会地位功能等;精神功能——包括人们景观欣赏、精神娱乐等功能。分析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将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定量化地反映出来,实质上就是土地利用的生态结果。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可以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量估算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济价值。


    (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对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程度的分析,重点是分析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和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的损失;景观斑块动态;生态演替(自然的和人为的);系统对干扰的阻抗与恢复能力等。此外,重要的土地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无间断和改变)也是土地生态安全的分析内容,包括对过程的方向、强度和速率的判定等。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土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主要胁迫因子分析;土地生态平衡期望值的设定及重要阈值的判定(变化的允许范围);主要土地生态过程演化的连续性、演化状况的监测以及演化的预测和预警;管理和维护的调控对策等。


    (三)土地生态安全变化驱动因素


    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形演化、植被演替、土壤过程、水热条件、自然灾害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等)的综合作用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水平密切相关,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土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必然会在不同方面对其产生影响,进而对依附于土地的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产生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使土地利用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


    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渐趋成熟,但结合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下一阶段,整合生态安全研究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两大热点方向上的成果,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为国家制定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土地生态安全维护和管理


    土地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包括土地生态资产管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管理、土地生态健康状态管理以及复合生态关系的综合管理等,要求利用土地生态学和管理学知识,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对现有安全保障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安全管理应以减少风险为目标,按照预防和回避风险的目的,设置安全标准,制定、修改法律和法规,同时建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监控和评估的体制。安全管理则应设定风险规避的优先顺序,制定应急响应和恢复措施等。


    四、结论


    目前,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的研究仍属空白。土地生态安全作为土地科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兴领域,大量的基础理论、概念框架、技术方法和学科体系等问题急需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加强完善基本学科理论研究、构建研究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着眼于土地生态安全的基本特性,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分析,展开国家、省市等不同尺度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研究,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加强土地生态管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2):55.
[2]刘彦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 379-384.
[3]梁留科,张运生,方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研究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0(6): 829-834.
[4]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5]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04,26(3): 69-75.
[6]郭凤芝.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6(3): 61-65.
[7]崔峰.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管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 51-57.
[8]谷树忠,姚予龙,沈镭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02, 17(3):280-284.
[9]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10]赵凤琴,汤洁,王晨野等.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1):99-103.
[11]毛良祥.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金坛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29-30.
[12]陈美球,吴次芳.土地健康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 324-329.
[13]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4]吴次芳,鲍海君.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15]赵哲远,吴次芳,顾海杰等.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3(6): 31-34.
[16]都沁军.国土资源安全的系统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81-83.
[17]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等.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J].生态环境,2006,15(1):169-174.
[18]盛乐山,吴次芳,赵哲远.论土地生态伦理及生态文明[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21(1):50-54.
[19]冯孝杰,高殿森,顾宏波等.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4(3):30-33.
[20]吴次芳,徐保根.土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21] 李智国,杨子生.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17(12):5-12.

上一页  [1] [2] [3]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湿地鸟类灭绝加速 专家称预示第六…
    德氏小鸊鷉已有25年未现踪影,科学家宣布这种湿地鸟类已灭绝…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